编者按: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从高精尖设备的研发,到对深海、外太空等极端环境的大胆探索,每一项革新与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新型先进材料的支撑!“逆天改命”新材料系列文章将聚焦那些材料中的“叛逆者”。它们借助科学家们的巧妙设计以及前沿技术的加持,彻底改写了自身的一些固有特性,从而打破命运的枷锁,以全新的姿态,肩负起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未来的重任!

我们如今的智能生活,离不开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而电路板则可以被认为是它们的“骨架”。
但你觉得电路板算是皮实还是脆弱呢?传统电路板的基底材料坚固、耐热又耐腐蚀。可是其一旦破损,就基本无法复原!
它们既不能像人类皮肤那样自愈,也不能像蜡烛、多数塑料玩具那样,通过加热来重塑。而等到其最终被淘汰、废弃后,回收工作同样极难开展!
很多时候,电路板只是破损了一个孔、裂开了一道缝,人们却不得不将它整个替换。并且这种等待替换件的过程,还可能耽误生活、生产,以及科研探索。
好在最近,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能自我修复的电路板”。这种“非主流”的新材料,一改传统电路板热固性的传统,竟然在高温下表现出热塑性!
这意味着,在其开裂后,你只需要把它拿去加热“烤一烤”(需严格控温)就能恢复其形状与性能,同时这种材料还可被重新塑形,多次利用,废弃后也更易回收。
热固性的电路板正造成大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热固性材料吗?顾名思义,它的特点是:一旦定型,就会像熟鸡蛋一样,再不能改变形态,也无法回到之前的状态!传统电路板大多使用这类热固性材料,如环氧树脂等制成。
这种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固执”。除了在损坏后难以修复外,一旦新款电子产品的外壳形状或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即便只做了局部的修改,也需要重新制作配套的电路板,而无法通过加热等手段重新塑形旧电路板。
更麻烦的是回收。你或许看过那些从电路板中炼出金块的网络视频。但你知道吗?其实要把电路板中有价值的金属,如金、银、铜等提炼出来,可并不容易!这个过程往往涉及:人工分拣、物理破碎以及化学分离!费时、费钱还污染环境!

即便能分离出一些有价值的金属,剩下的大量不可回收的基底材料,往往也只得被送进垃圾填埋场。联合国曾在2024年的报告里警告:过去的12年里,全球电子垃圾的总质量已经从340亿公斤飙升至620亿公斤,几乎翻倍。

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我们换新手机和电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根据行业数据测算,在2020年至2025年间,我国废弃的手机总量,或将达到60亿部,可以堆成一座山!
所以,千万别忘了,每当你喜提新机时,那些被抛下的旧设备都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一次打击!
皮实耐用,还能自愈的新材料
针对现有材料的问题,研究人员着手研发出一种新型材料,它被称为vitrimer(可译为类玻璃高分子材料,但其在高温下具有热塑性)。
室温下,这种材料可以像传统热固性电路板那样保持坚硬,而在更高的温度,这种材料将拥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材料的性能,科学家们又向其中加入了液态金属微滴,这是一种由镓(Ga)和铟(In)组成的合金(EGaIn,质量分数约为75%镓、25%铟)。
由于与聚合物材料存在密度差,在混合后的固化过程中,金属会下沉,并在底部富集,从而形成类似印刷电路板的天然分层结构,为后续的电路印刷工序提供理想基础。
经过测试,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先进材料间的“强强联手”让成品电路板实现了两个方面的性能提升。
首先电路板的强度更高了。测试表明,只需要在vitrimer中加入不到5%的液态金属,电路板的韧性就几乎翻了一倍。
而在170°C~200°C的温度下,当研究人员施加外力让电路板变形。他们发现,材料竟然能够逐渐“松弛”回原状。传统的电路板弯了就是弯了,可没有这种自愈的能力。
其次,这种由金属微滴和vitrimer聚合物所组成的电路板还能在受损后,迅速恢复导电能力!这是怎么实现的呢?
原来,当电路板遭受严重的机械损伤,比如导电线路被穿孔切断时,由于机械破坏会在切口附近造成应力集中,这种破坏行为本身也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压印”操作,正好可以让缺口附近的液态金属微滴流动、汇聚并形成新的导电通路。如此,尽管缺口还在,电流却可以绕过断点,恢复电路的正常工作!
如果要改变这种电路板的形状,或是在它破损后,恢复其原本面貌,则只需要将其加热到相应的温度就可以。对于部分微小的切口或裂纹,甚至仅利用电路正常工作时所自然产生的焦耳热就能使其复原。
新材料在这方面就如同是蜡或其他热塑性的塑料一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改形。而在自愈能力上,它就像是奇幻故事里的“金刚狼”一样,即使受伤了,也有办法轻松复原,而且不损失性能。

作为对比,传统的电路板只要产生裂痕,往往就歇菜了——其电路会很容易被切断,并可能导致部分甚至全部功能的丧失。哪怕能修,也是大工程,而一般的处理方法,都是直接将电路板整体替换掉。
性能与环保的双赢
这种新型可自愈的电路板材料如果能被投入使用,将可以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提升效率,也能在关键时刻为人们开展科研探索、抢险救灾等提供重要保障。
在各类电子产品的研发中,原型机局部的调整将可以通过为电路板重新塑形来灵活适应,如此可以减少对材料的不必要浪费,也能缩短研发周期。而对于用户而言,由于电路板可修复,也可以减少因为某型号的电路板停产,而报废整件电器的情况。
至于特种领域方面的应用,如对于航空航天、科研探索、抢险救灾和军事等场景,使用上这种新材料,或许可以在关键时刻为身处险境的人员保留一根“救命稻草”!
极端环境对电路造成的损伤将不再像现在这般不可逆。相关人员也不必再被动地等待替换件电路板的到来,而是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自主对受损的设备进行简单、有效的修复。从而保障相关任务的顺利开展。

最后,通过对这种新材料持续改进,未来或可以将其应用到可穿戴设备、智能衣物等涉及柔性电子技术的领域。虽然目前的新材料在常温下比较硬,但由于它的结构特殊,或可以通过削薄或复合来实现更多功能的拓展,从而支持起未来各种柔性电子产物的诞生与应用。
当然,任何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投入应用都需要大量的验证与优化,研究人员也坦言,针对这种新电路板,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它目前使用的液体合金较为稀有和昂贵,研究人员需要寻找更廉价的替代品来实现商业化生产。
然而,这种新式电路板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路: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或许我们不该只追求让各类电子产品变得更快、更薄、更智能,同时也该去考虑如何让它们更耐用、更可依赖、更对生态环境“负责任”。
未来的电路板乃至电器,或许将不再遵循现有的这种“设计-生产-使用-报废”的使用逻辑,而是将具备“持续生命力”,不但能够在受损后自我修复,还可以通过一些局部的改造来不断迭代,以适配人类文明不断提升的科技水平。而当它们最终报废,我们也会用更环保的方式来将其回收和重新利用,为下一代留下一个更清洁、美丽的地球。
作者:宋世超
策划: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专家:徐驰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副教授
来源: 蝌蚪五线谱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蝌蚪五线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