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鹦鹉学舌

【释义】: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云亦云,没有独立见解或盲目模仿他人。

【出处】:最早见于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 明代《水浒传》亦有“这厮鹦鹉学舌,不过拾人牙慧”之语,均强调机械模仿缺乏真知。

【拓展】:“鹦鹉学舌”常与“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等近义词并列,强调缺乏原创性的模仿。例如:某些自媒体机械搬运热门内容,实为数字时代的鹦鹉学舌;盲目追随潮流失去自我风格,也是此理。反义词如“独辟蹊径”“真知灼见”,则形容创新思维与独立见解。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鹦鹉”特指非洲灰鹦鹉、葵花凤头鹦鹉等具备模仿能力的鸟类。其特殊的鸣管结构与高级认知能力,使“学舌”成为可能,但这种能力在人类文化中被赋予了复杂的象征意义。

小档案

名称:非洲灰鹦鹉  

英文名:African Grey Parrot  

学名:Psittacus erithacus  

体长:28~33厘米  

体重:400~650克  

寿命:40~60年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鸟纲,鹦形目,鹦鹉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中西非热带雨林,从科特迪瓦至肯尼亚西部  

魅力靓照:


鹦鹉鸣管堪比精密乐器(图片来源:包图网)


非洲灰鹦鹉以高智商著称(图片来源:包图网)

外形特征:

非洲灰鹦鹉通体银灰色,尾羽鲜红色,喙部纯黑有力。眼睛周围有白色裸皮区,瞳孔可根据情绪收缩扩张。舌厚而灵活,末端具细密触觉受体。双足对握型,可灵活抓取物体。

生活习性:

非洲灰鹦鹉喜食各类种子、坚果、水果、浆果等,有时也会吃花和树皮,以及昆虫和蜗牛;说话能力强,天资聪颖,智商高,以擅长模仿人语闻名,能使用20余种特定叫声传递“蛇警报”“食物源”等信息;会用树枝搔痒、石块砸开坚果;能表达嫉妒、悲伤等复杂情绪,伴侣死亡后会绝食哀悼。

奇闻轶事:鹦鹉学舌堪称“社交达人”?真的假的!真的!

在鸟类的世界里,非洲灰鹦鹉凭借卓越的语言模仿能力和出众的智慧声名远扬。它们不仅善于复刻人类言语,更能洞悉词汇背后的深意,甚至具备初步的逻辑思辨能力,故而享有“鸟界爱因斯坦”之美誉。美国动物学家艾琳·佩珀伯格博士曾耗费三十载光阴,对一只年仅13个月大的非洲灰鹦鹉展开系统训练。最终,这只灵禽掌握了150个英文单词,并能精准辨识50种物体、7种色彩及5种形状。

灰鹦鹉可以理解复杂概念,如颜色、形状和数量,甚至能够通过词汇表达其需求和情感。例如,当被问及某块积木的颜色时,它能准确回应“红色”;更令人赞叹的是,它们还会运用“想要”“不要”等词汇来传达意愿,甚至懂得以“对不起”表达歉意。

这些聪慧的生灵不仅模仿人类语言惟妙惟肖,更能深刻理解词义,并巧妙组织语句传递思想。以名为“格里芬”的个体为例,面对“你想要什么?”的提问,它会机敏地回答“想要坚果”;若遇不合口味的食物,则果断拒绝道“不要”。尤为惊人的是,它们还能根据不同情境灵活调整语言表达——当目睹主人拿起钥匙时,某些灰鹦鹉会敏锐地询问:“你要出门了吗?”这充分彰显了其对周遭环境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洞察。

非洲灰鹦鹉的语言天赋远超简单模仿范畴,它们甚至会主动纠正人类的失误,展现出基于理解的主动沟通意愿,彻底颠覆了人们关于“鹦鹉仅能机械重复”的传统认知。

其智力优势同样体现在社交互动中。它们会主动向陌生伙伴赠送“筹码”,协助对方获取食物奖励;若彼此视为“朋友”,这种互助行为的发生频率更是显著提升。

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学家观察到非洲灰鹦鹉利用树枝掏取树皮裂缝中的昆虫,或通过踩踏使坚果开裂。更为惊人的是,它们能记住方圆30公里范围内果树的位置分布,并在干旱季节精准定位水源所在。如此强大的空间记忆力,令诸多哺乳动物都难以企及。

来源: 喜涮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