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释义】:螳螂正要捕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后面正要啄食自己。比喻目光短浅,只看见前面利益,却没顾及身后祸患。

【出处】:出自西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这个层层相克的生态链故事,成为警示全局思维的经典寓言。

【拓展】:“螳螂捕蝉”常与“顾前不顾后”“鼠目寸光”等近义词并列,强调缺乏远见的危险性。例如:企业只顾抢夺市场份额却忽视技术迭代,恰似螳螂捕蝉;投资者盲目追涨杀跌忽略宏观风险,也是此理。反义词如“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则形容全面考量、洞察深远的智慧。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螳螂”特指中华大刀螳(Tenodera sinensis)等捕食性昆虫。其独特的伏击策略与立体视觉系统,既是高效狩猎的利器,也因其过度专注反而成为生态链中的脆弱环节。

小档案

名称:中华大刀螳  

英文名:Chinese Mantis  

学名:Tenodera sinensis  

体长:7~10厘米(雌性较大)  

前足攻击速度:0.05秒完成出击  

隶属科目: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螳螂目,螳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原产东亚,已引入北美等地,栖息于灌木丛、农田及园林植被。

魅力靓照:


螳螂拟态树叶等待猎物(图片来源:包图网)


螳螂复眼具备立体视觉与测距能力(图片来源:包图网)

外形特征:

螳螂体色多为绿色或褐色,与植物高度融合。三角形头部可180度旋转,复眼由数千个小眼构成,具备真正的立体视觉。前足特化为镰刀状的捕捉足,内侧布满锐刺。

生活习性:

螳螂日常多栖息在花丛、叶丛或枝干上,能保持静止拟态叶片;均为肉食性,喜欢对移动目标发动闪电攻击,喜捕食靠近的、运动中的蝇、蚊、蝗、蛾蝶类昆虫;大脑能计算猎物的距离、速度与轨迹三维数据;交配后雌性常捕食雄性,获取繁殖所需营养。

奇闻轶事:螳螂吃掉自己的伴侣?真的假的!真的!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存策略、能量需求和繁殖机制等。母螳螂吃掉公螳螂的现象,即所谓的“性食同类”,确实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生物学现象。然而,将这一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母螳螂对下一代的关心或饥饿状态的影响,可能过于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母螳螂都会在交配后吃掉公螳螂。实际上,在2400余种螳螂中,只有少数几种会展现出这种行为,而且其发生率也并非100%。这表明,性食同类并非螳螂的普遍行为模式,而是特定条件下的一种选择。

其次,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母螳螂是否饥饿对其是否吃掉公螳螂具有显著影响。当母螳螂处于饥饿状态时,她更有可能展现出性食同类的行为;而当她饱腹时,则不太可能采取这种行动。这似乎暗示着能量需求可能是驱使母螳螂做出这一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将母螳螂的行为视为一种本能反应或简单的生存策略。事实上,螳螂作为一种智能昆虫,其行为可能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环境条件、个体差异以及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定适应性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母螳螂的行为模式。

因此,在解释母螳螂为何会吃掉公螳螂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些多方面的因素,并避免将其简化为单一的解释。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尽管性食同类是一种令人震惊的现象,但它只是自然界中众多奇妙现象之一。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来源: 喜涮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