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菜市场看到有卖牡蛎的,分两种,野生的和人工养殖的。野生的大多只卖去壳牡蛎肉,每只都看起来又小又瘦一点点,牡蛎肉整体放在一个小盆里;养殖的一般都整只卖,巨大一只牡蛎,剖开饱满的一块肉在壳里。虽然瘦弱,但野生的牡蛎却更贵、更畅销,据说是因为野生的更鲜美。

那么问题来了,野生的牡蛎真的比人工养殖的更好吃吗?

图片

图片

养殖长牡蛎以及其软体部|黄海水产研究所杜美荣提供

图片

图片

自然采苗的长牡蛎,渔民称花边牡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杜美荣提供

只看结果版

野生的牡蛎不会比人工养殖的更好吃。

人工养殖牡蛎与野生牡蛎的区别很小。

牡蛎是否好吃关键在于出产海区和季节


野生的牡蛎比人工养殖更好吃吗?

根据多年经验,我们事前判断某个动物好吃不好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是不是我们爱吃的品种?生前运动量是否足够?生前食谱是否广泛?生前是否经受了药物洗礼?

从这几个方面来说,野生牡蛎与人工养殖牡蛎基本没有差别,甚至还有所不如,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品种

经过多年的驯化及育种工作,我们目前人工养殖的牡蛎大都选用了经过人工选育的牡蛎品种,这些人工养殖品种选择方向大都是生长速度、抗病能力等生产性状,也有少量品种专注对个别营养物质的选择,但总体上,人工养殖的牡蛎与野生的牡蛎没有本质的差别

北方常见的牡蛎为长牡蛎或近江牡蛎,南方常见的牡蛎为福建牡蛎或香港牡蛎。我们见到的野生牡蛎长得瘦小,跟品种未经人工选育以及饵料食物不够充足有关系。

图片

图片

近江牡蛎北方群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秦艳平研究员提供

图片

图片

香港牡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秦艳平研究员提供

图片

长牡蛎“海大4号”新品种|中国海洋大学刘士凯教授提供

运动

成年牡蛎是营固着生活的,自己没有主动运动能力。牡蛎的身影之所以遍布世界各地,主要是因为它们可以固着在轮船表面,借着航运走到大海的各个角落;而且,牡蛎幼虫具备浮游能力,可以随着水流扩散到很远的地方。

等牡蛎成年之后,它们的运动只有开壳闭壳这一简单的方式。野生牡蛎和养殖牡蛎在运动方面是基本没有差别的,要硬说有差别,可能潮间带的野生牡蛎更多的经历潮汐变化,离开水体、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长,闭壳时间久,闭壳肌稍微发达那么一点点。但总体上,两者的运动量是没有差别的。

食谱

牡蛎是滤食性动物,它们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的,只对食物颗粒大小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它们的晚餐是什么,完全取决于今晚水里有什么。虽说是人工养殖,但牡蛎的养殖过程中是不投饵的,在吃的方面,野生牡蛎和人工养殖牡蛎差异不大。那么为什么野生牡蛎都比较瘦小呢?

图片

图片

较为常见的牡蛎食物——扁藻和等鞭金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杜美荣提供

这主要取决于菜市场商贩的货源采集野生牡蛎的方式——野生牡蛎大多是退潮时候在潮间带采集的,深水区的野生牡蛎很少被采集。受潮汐影响,潮间带的牡蛎摄食时间短,暴露在空气中时间长,很多时间和能量要用来对抗风吹日晒,自然更为消瘦。大部分人工养殖条件下,会选择浮游植物丰沛的海区进行养殖,牡蛎一直处于海水中,没有退潮后的裸露时间,潮汐对它们的影响很小。除了大风浪等恶劣环境,它们一直在摄食,吃得多,长得快,自然更胖。

图片

图片

潮间带的牡蛎及采集方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杜美荣提供

相较于生活在离岸海水中的养殖牡蛎,潮间带的野生牡蛎处在近岸水域,受人类活动影响,潮间带的野生牡蛎的食谱里有更多的有机碎屑,食谱可能更杂一些。不过,这种差别未必大到显著。

病害

牡蛎的疾病是很难用药物控制的,很大程度是因为牡蛎是生活在开放海域里,即便发生病害,如此巨大体量的海水,是无法进行药物干预的,因此人工养殖的牡蛎也是基本没有经受药物洗礼的。

然而,没有人工投放药物不代表牡蛎完全不会遇到有害物质。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牡蛎对食物种类是没有选择性的,单纯的牡蛎并不知道海水有没有毒,它们只是张嘴干饭。如果恰巧爆发了赤潮,或者污染物流经它们身边,那么这时候牡蛎可能就带“毒”了。这也是我们新闻里见的“食用某种贝类中毒”事件,但这跟牡蛎是人工养殖的还是野生的毫无关系,只是跟它们所处的环境有关。

图片

牡蛎疱疹病毒的透射电镜照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白昌明研究员供图

图片

A和B分别是健康和感染疱疹病毒后贝类肝胰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白昌明研究员供图

种群密度

从上面几条看起来,在牡蛎的养殖过程中,人类除了选择牡蛎品种,似乎对牡蛎的生长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其实不然,养殖管理是很重要的。

牡蛎有一个习性,喜欢集群附着生长,所以我们看到的野生牡蛎种群密度基本都很大。有时候小的牡蛎会附着到大牡蛎的壳上,一代挨着一代,在潮下带自然形成的牡蛎群体有时甚至可以形成一座牡蛎山。种群密度大了,个体间对空间、食物的竞争自然变大,这也是野生牡蛎即使常年处在水下也个体较小的重要原因。人工养殖状态下的牡蛎一生中要经历多次分笼、调节水层等操作,保证养殖的牡蛎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减少野生牡蛎附着。因此,养殖状态下的牡蛎往往壳形较为规整,个体也较大。

图片

图片

野生牡蛎及其软体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白昌明研究员供图


菜市场上常见的牡蛎

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

养殖的。养殖的牡蛎更肥美,而且价格也不贵,实在不值得浪费精力采集又瘦又小的野生牡蛎来食用。烧烤摊上常见的“蒜蓉牡蛎”一般都是养殖的牡蛎。

不过,在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盛行一种“插竹养蛎”的生产方式,即在合适的时间将竹片一类的附着基插到沿海的滩涂上,待天然的野生牡蛎苗种自然附着、生长,并在合适的时间将整个竹片收获,这样就有了满满一竹片的牡蛎。这种牡蛎也算是野生牡蛎,但相对较易采集。

据记载,这种牡蛎养殖方式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宋代就有“插竹养蛎”的生产实践。和所有野生牡蛎一样,竹片上的牡蛎通常很难长大,但个体小也逃不掉被吃的命运,福建名吃“蚵仔煎”所用的牡蛎很多都来自这种半野生的牡蛎。


野生牡蛎的生存状态怎么样?

野生牡蛎的适应能力和扩散能力是非常强,种群生物量大,和贻贝、藤壶并称为世界三大污损生物,会在船底、海边礁石等各种出其不意的地方出现。

虽然野生牡蛎的生存没有问题,但成规模的生存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自然状态下,成片出现的牡蛎往往会形成和珊瑚礁一样的种群,被称为“牡蛎礁”。随着过度捕捞等问题涌现,牡蛎礁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减少。和珊瑚礁功能类似,牡蛎礁也具备极高的生态价值,而且破坏容易,修复难。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总是倾向于喜欢野生的东西,认为自然的就是好的。潜意识里,任何东西经过了人类的手,我们都怀疑是否有“科技与狠活”。但现代养殖技术已经能提供足够安全、健康的牡蛎,味道和野生牡蛎也没有区别。我们完全可以把“野生”留给海洋,把“养殖”留给餐桌。这样一来,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也给大自然保留了应有的韧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自然不会因为我们是人类而对我们有所保护。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应时刻谨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水产科研工作者,什么时候我们养出的水产品比野生的水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我们的工作才算是有点成绩了。

作者:

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 贺加贝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杜美荣

编辑:黄线狭鳕

题图来源:刘士凯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

来源: 果壳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