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治学院科学技术协会与长治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推出“行走的科学课堂”活动。本次活动由长治学院计算机系牵头,带领各系的学生团队,充分发挥长治学院多学科的优势,以 “讲太行经典故事,探科学奥秘” 为主题,将传统文化叙事与前沿科技表达相结合,为全市十余个科普基地注入新活力。活动不仅重塑了各基地的内容体验形式,更打造出一个融合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普教育的创新范式,实现了高校资源对地方科普体系的深度赋能与提质升级。
一、文化赋能科学,打造沉浸式科普新体验
本次活动创新性地将太行山地区家喻户晓的经典传说、富含民族智慧的文化故事与科普基地内容深度融合,为每个基地赋予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和想象力的 “文化主题” ,打造出 “文化赋能科学,沉浸科普新体验” 的独特模式。例如:
长治学院科普基地联合体(包含人工智能科普基地,物理科普馆,动物标本馆,化学科普馆)——“西游现世降魔录”
长治医学院人体形态科技馆——女娲造人·身体大冒险
武乡太东社区——愚公移山·健康闯关记
上南街小学科技馆——神笔马良奇遇记
长治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科普体验馆——女娲补漏寻错记
黎城县南关社区科普馆——万户探秘记
山西太行药业中药科普基地——寻迹神农·百草探秘主题
太行西麓生态农业科普基地——后稷传艺记
天之园田园综合体——西游寻味记
通过这种独具匠心的文化赋能方式,不仅极大提升了科普活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更让参与者在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沉浸式体验本土神话文化的深厚魅力,实现科学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通关文牒打卡,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参与感
活动还开创性地引入了“通关文牒”打卡机制,为每个科普基地设计专属印章,通过打卡集章的方式将各个基地有机串联起来。这种游戏化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参与者的成就感和探索欲,让科普活动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通关文牒打卡




部分神话主题印章
三、多学科融合,打造实践性科普课程
由计算机系师生牵头,项目团队整合长治学院多学科优势,为全市十五个科普基地量身打造了系列赋能课程。这些课程强调动手参与感,实现了从“以参观为主”到“实践动手”的转型升级,大大提升了科普体验的质量和深度。



与气象科技馆合作科普短剧“神话里的气象密码”


人体形态科技馆探秘人体,拼装人体模型


人工智能科普基地制作电报机,探秘摩尔斯电码


在农场中验证维生素C含量


垃圾分类“连连看”游戏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科普教育的创新实践,更是长治学院多学科优势与地方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通过整合计算机技术、人文叙事、教育方法及多个专业领域的资源,学院为各科普基地注入了创新活力与持续发展的内涵。这一尝试不仅为科普教育开辟了跨学科协同的新路径,也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了高校的综合智慧与力量。
本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有效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提升了参与者的科学文化素养,还以创新的形式推动了科普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活动受到了长治市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与认可。未来,计算机系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推动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地方科普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 长治学院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资源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