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强国建设征程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耐久性与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与民生福祉。对于道路设施而言,服役环境瞬息万变——温度、湿度、交通荷载、材料老化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物理场、多尺度的耦合过程。这种系统的力学响应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高度动态的非线性演化。“我的研究,正是希望借助高精度的计算力学模型,把道路工程的非线性、耦合、多尺度特征真实复现出来,并与实测数据深度融合,持续优化模型,使它既能在学术上经得起推敲,也能在工程实践中切实落地。”投入事业多年,长安大学未来交通学院讲师葛海涛对自己的研究和未来目标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以毫厘之算力,成万里之奔途;既求纸上证道的澄明,亦济尘寰通衢的坚实——这是动力源泉,也是心之所向。
▲葛海涛
洪流立志 淬火归来
家国担当 共筑通途
怀抱家国情怀,2024年,葛海涛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回到母校长安大学。回国后的葛海涛迅速投入“卡脖子”难题的攻坚中。他深知,中国虽为基建大国,但核心工业软件却长期依赖欧美。近一年来,他主持和承担了多个重要创新项目——牵头开展基于高性能计算的路域颗粒材料数字化设计研究,力争让自主软件的计算效率再突破,并结合深中通道、天山胜利隧道等超级工程,实现落地应用。
身份的转变,让葛海涛肩上多了一份教育者的责任。面向未来,他致力于将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融入道路工程教学,把法国跨学科实践经验与中国工程实践结合;鼓励学生质疑权威,支持跨学科合作……曾经沐浴在多位恩师教诲下成长的他如今想把当年照亮自己的光转为更亮的灯,照向更远处。
“工程强国”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担当。他说,未来要做的不仅是研发更优的模型、更好的软件,更是要培养一批“懂技术、有情怀、敢创新”的青年学者,让中国的科学声音,在世界舞台上更响亮。
来源: 科学中国人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学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