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强国建设征程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耐久性与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与民生福祉。对于道路设施而言,服役环境瞬息万变——温度、湿度、交通荷载、材料老化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物理场、多尺度的耦合过程。这种系统的力学响应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高度动态的非线性演化。“我的研究,正是希望借助高精度的计算力学模型,把道路工程的非线性、耦合、多尺度特征真实复现出来,并与实测数据深度融合,持续优化模型,使它既能在学术上经得起推敲,也能在工程实践中切实落地。”投入事业多年,长安大学未来交通学院讲师葛海涛对自己的研究和未来目标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以毫厘之算力,成万里之奔途;既求纸上证道的澄明,亦济尘寰通衢的坚实——这是动力源泉,也是心之所向。


▲葛海涛

洪流立志 淬火归来

“道路不是静止的结构,而是‘活’的系统,可以用数学和力学的语言在计算机里为它搭建生命模型。”这一认知,源自于葛海涛早期攻读硕士阶段,我国道路工程领域泰斗沙爱民教授的科研指导和思维引领,也是促使他深耕相关领域的起点。2019年,葛海涛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开启博士深造。从黄土高原的文明古都到莱茵河畔的学术殿堂,这段跨越万里的旅程,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换,更是科研理念与方法的深度碰撞。在博士阶段,3位分别来自材料科学、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导师一起负责对他的引导。法国科研“落地为要、严谨为魂”的开放学术氛围与跨学科合作理念,重塑了他的研究思维。他深度参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牵头的多项重点专项,致力于路网韧性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建立的交通荷载-环境-路面耦合高保真多尺度孪生模型,不仅精准复现了路面非线性多物理场演化规律,计算效率更较国际主流商业软件提升了两个数量级,为法国及欧盟路面设计标准的修订提供了验证工具。相关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SCI/EI)等论文十余篇,获国际性学术奖励5项,授权专利与软件著作权7项,受邀在国际会议中作主旨/专题报告十余次,并获得来自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2024年,凭借一系列成果,他在法国巴黎成为第十三届阿伯蒂斯(Abertis)可持续交通研究奖首位华人得主,得到西班牙前副首相埃莱娜·萨尔加多(Elena Salgado)亲自授奖。当鲜花和掌声纷至沓来,优厚的薪资、核心岗位等并没有让他动心,他选择回国——“这里有世界最大规模的路网、最复杂的极端环境工程,更有交通强国战略对‘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

家国担当 共筑通途

怀抱家国情怀,2024年,葛海涛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回到母校长安大学。回国后的葛海涛迅速投入“卡脖子”难题的攻坚中。他深知,中国虽为基建大国,但核心工业软件却长期依赖欧美。近一年来,他主持和承担了多个重要创新项目——牵头开展基于高性能计算的路域颗粒材料数字化设计研究,力争让自主软件的计算效率再突破,并结合深中通道、天山胜利隧道等超级工程,实现落地应用。

身份的转变,让葛海涛肩上多了一份教育者的责任。面向未来,他致力于将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融入道路工程教学,把法国跨学科实践经验与中国工程实践结合;鼓励学生质疑权威,支持跨学科合作……曾经沐浴在多位恩师教诲下成长的他如今想把当年照亮自己的光转为更亮的灯,照向更远处。

“工程强国”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担当。他说,未来要做的不仅是研发更优的模型、更好的软件,更是要培养一批“懂技术、有情怀、敢创新”的青年学者,让中国的科学声音,在世界舞台上更响亮。

来源: 科学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