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种促销、打折、优惠信息……
已经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手
预售,让人生出一种不要钱的错觉
但是比起你的钱包
我们更关心的是
你!
是不是患上了冲动强迫性购买障碍(ICBD)!
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提出冲动-强迫性购买障碍(ICBD)是一种冲动型障碍,患者往往会成为“购物狂”。ICBD也是一种强迫症,患者常常会失去控制、不顾后果地“买买买”。
即使已然背负巨额债务,但他们还是会继续通过买东西来发泄负面情绪;但这样的宣泄方式带来的快感又是短暂的,而患者往往会在这种不加节制的购买后悔恨不已。
内部心理因素——自我补偿
“我平时学习、工作那么辛苦,买点东西奖励自己不过分吧?”
“闺蜜、同事都买了最新款式的衣服,我要是没有,岂不是显得我很没面子?”
“我没有时间社交、旅行,只能用金钱为自己买来一些快乐……”
在这种自我补偿心理的催眠下,患者的理性天平逐渐失衡,从而放纵自己“过度”消费。
外部环境因素——购买便利
网络提供了便捷了购物平台;
形式越来越新颖的促销手段,也在持续促成更加“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信用卡透支性经济支持,也让消费变得更盲目,促使消费者失去“购买力”约束,从而更加狂热。
便捷支付与购物平台是把双刃剑,对冲动强迫性购买障碍患者而言,网络便利反而容易加速他们失控的速度,陷入“债务危机”。
深层原因——压力宣泄“无能”
导致ICBD的罪魁祸首是患者缺乏健康的压力宣泄渠道。
患者通过购物所带来的占有欲和获得感,可以暂时忘却一地鸡毛的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和烦恼。
错误的压力宣泄方式也很难持久,购物带来的快感难以持久,并总有会厌倦的时候,患者之后可能陷入更深的痛苦,难以自拔。
读到这里,有读者开始自我代入了:
看着满满的购物车,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得“购物狂病”了?
“买买买”≠强迫性购物。
强迫性购物与冲动购物有本质区别。
强迫购物者总是在“很想买”和“不能买”之间挣扎:一边对于购物极度痴迷,买起来就停不下来;一边又过度愧疚自责,后悔不已,但止不住下次又会“失控”地疯狂购物。
而冲动型购物,则可能纯粹是掉入“营销陷阱”,一方面消费者还是有自制力控制“情绪上头”;另一方面事后会反思,避免再次失控。
判断消费的根本诉求——物质or精神?
冲动性购物往往只是一时突发的冲动,可能就是对货架上某个商品“一见钟情”;
强迫性购物则可能是由于本身的心理因素,把购物当做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方式,强迫性购物通常不是因为想要商品本身,总结本质更像是“为了买而买”。
是否影响正常生活?
冲动强迫性购买障碍患者经常因为疯狂购物而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甚至四处借钱购物,不惜负债累累,仍买买买。
而正常人促销节更多是基于生活需要,并非沉迷其中,更不会为此负债累累。
冲动强迫性购买障碍是一种长期症状,不是只在一两天疯狂购物;普通人的“过度消费”往往只有几天,随着时间推移热情自然就消散了,自然不算是冲动强迫性购买障碍。
“
1
购物前先列“购物清单”:朋友、家人的监督下,按照自己和家庭的需求进行提前规划,每在清单上写下一件物品之前,都需要问下自己、朋友或家人“是否真的有必要”。
“
2
设置缓冲期:一件非常想拥有的物品时,不要着急下单,先放到购物车里,七天后再来决定是否要购买。
通过拉长时间跨度的方式让燥热的头脑冷静下来,为理性思考腾出了时间,这样再次做购买决定时就更容易把握住自己。
“
3
寻找健康的压力宣泄渠道:感到压力巨大、焦虑烦躁时,与其通过购物来获得一些空虚的快乐,不如尝试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比如和久未联系的朋友通一次电话;阅读一本心慕已久却从未翻开过的书;或者是尝试为家人做一桌新口味的饭菜……
跳出焦虑—强迫购物—焦虑的恶性循环,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
“
4
养成记账的习惯:定期复盘平日里的支出,看钱是否花在了刀刃上。或者时常查看钱包余额,或许立刻会感到被浇了一盆冷水,那颗渴望购物的狂躁的心也会平静下来。
声明:本文系医学相关教育科普文章,不涉及具体治疗方法或医疗行为,不得替代医院就诊行为。
来源: 华西医生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华西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