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阿公:“护士护士,我盐水打好了,赶紧帮我拔掉,快点快点,不然空气进去就完了!”

护士:“好的,来了来了。阿公,您不用这么紧张,正常情况下输液结束,空气是不会轻易进入血管的。”

患者阿公:“那我以前都听说,打针时必须盯牢输液袋,快打完时必须‘吼叫’护士来拔针,否则空气进入血管,那可是要出人命的!”

在输液过程中,不少中老年人对“液体输完未拔针”抱有深深的恐惧。

一、历史根源:为什么老一辈如此警惕空气?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医疗条件有限,输液装置多为橡胶管或玻璃瓶,排气功能较差。一旦液体滴空,确实可能因负压作用使空气进入血管。当时医护人员为强调及时拔针的重要性,常以“空气进入血管会致命”作为警示。这种观念因此深深植入了一代人的记忆。

二、现代输液技术:为何空气很难进入血管?

1. 静脉压力高于大气压

人体静脉本身具有一定压力,当液体输完后,静脉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血液会轻微回流至针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止空气倒流。

2. 输液器结构安全

现代一次性输液管设有滴壶和精密过滤膜,能有效拦截气泡。即便偶尔出现几个小气泡,也会被阻隔在滴壶中,难以进入人体。

3. 软袋包装设计更安心

软质输液袋在液体输注过程中会逐渐塌陷,形成负压空间,外部空气无法反向流入。

三、科学应对:患者该怎么做?

1. 放下过度焦虑

现代医疗技术已基本消除常规输液中的空气栓塞风险。即使有微量气泡进入,也会随血液流至肺部,被肺泡毛细血管过滤、溶解,最终随呼吸排出,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2. 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呼叫

· 液面降至滴壶下方。

· 注射部位肿胀、疼痛或发凉(可能提示药液外渗)。

· 输液管中出现连续长段气泡且快速下移。

· 出现心慌、胸闷、咳嗽等不适症状。

温馨提示

虽然现代输液技术已大大提升了安全性,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共同警惕仍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科学认知、理性对待,才能让每一次治疗都更加安心、有效。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