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己健康的头号守护者
气温过山车式的下跌
这些防护知识你可得收好!

内层选透气吸汗的纯棉衣物,中层穿保暖性强的毛衣或抓绒衣,外层搭防风防水的外套。这样既能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增减,又能避免单穿厚衣闷汗着凉。
头部、颈部、腰部、脚踝是“抗寒薄弱区”。头部受凉易引发头痛,建议戴针织帽;颈部受凉可能诱发颈椎病,可搭一条薄围巾;脚部保暖可穿加绒短袜,避免穿露脚踝的鞋子。
这类人群代谢较慢,过度包裹容易出汗,反而增加感冒风险。建议比成年人多穿一件薄衣,以手脚不凉、后背无汗为合适标准。
在室内外过渡区域(如门厅、楼道)停留2-3分钟,佩戴保暖围巾,避免寒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
维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40%~60%。每日通风2~3次,可选择在午后气温较高时段进行,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外出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级别防护口罩,不仅能过滤病原体,还可加温、湿润吸入的冷空气,显著减轻气道刺激。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拥挤、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流感疫苗与肺炎疫苗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双保险”,规范接种可以帮助我们在流行季前获得保护。
增加富含维生素D食物摄入(如深海鱼类、蛋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临近冬季日照减少,充足的维生素D对维持呼吸道免疫力至关重要。
别喝刚烧开的沸水,晾到40~50℃时饮用最佳,避免刺激食道;也可以泡点生姜红枣茶、桂圆枸杞茶,帮助身体驱寒暖身,但容易上火的人要少放桂圆。
刚从冰箱取出来的水果、冷饮、凉拌菜等尽量少吃,避免刺激肠胃,引发腹泻或胃痛。如果想吃水果,可将苹果、梨煮成热汤或蒸着吃。
降温不怕,没准备才尴尬
愿这份健康提醒
助你从容应对天气变化
安心享受这个秋天的诗意
(本文来源:健康襄阳、网络综合,部分图片来自豆包ai)
来源: 健康襄阳、网络综合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