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 药材别名:贝母、勤母、药实、母龙精等,是名贵的传统中药材。《中国药典》收载其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var. wabuensis(S. Y. Tang et S. C. Yue)Z. D. Liu,S. Wang et S. C. Chen的干燥鳞茎。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青海省是川贝母药材主要来源物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核心分布区,各产区地方志都有相关产销历史记载,这些产区药材大部分集散经销于四川,习称“川贝母”,集散经销于西宁时,习称“青贝母”。

暗紫贝母原植物
暗紫贝母生长于海拔3200~4500m的灌丛草甸中,青海省内主要分布于玛沁、久治、河南、兴海、同德等地。是青海省几种川贝母来源植物中产量最大,品质公认最优的品种。

梭砂贝母原植物
梭砂贝母生长于海拔4400~4700m的高山流石滩,青海省内主要分布于玉树、杂多、治多、称多等地。

甘肃贝母原植物
甘肃贝母生长于海拔2400~4400m的灌丛或草地中,青海省内主要分布于杂多、囊谦、玉树、称多、玛沁、班玛、尖扎、同仁、泽库、河南、贵南、湟中、乐都、民和、互助等地。除野生资源外,青海省内在大通、互助、湟中等地,有人工种植川贝母,栽培物种主要为川贝母和暗紫贝母。
川贝母药材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按药材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松贝、青贝以完整、粒小而匀、色白粉性、质坚体重、味微苦甜者为佳。炉贝以白者为佳。
松贝 有尖贝、珍珠贝之称。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习称“观音合掌”,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松贝药材性状
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质地较松贝略疏松,断面粉白。

青贝药材性状
炉贝 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习称“马牙嘴”,露出内部细小的鳞叶及心芽。基部稍尖或较钝。有南北二路之分,产青海(北)称白炉贝,产四川(南)等称虎皮炉贝。

炉贝药材性状
栽培品 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栽培品药材性状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包括以上6种川贝母基源植物在内的28种贝母属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物种。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川贝母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未经政府部门授权严禁采挖川贝母野生资源。
来源: 青海省药品检验检测院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