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惊叹连连,田间地头无人机盘旋,银龄专家倾情讲授,青少年眼中闪烁科学之光——2025年9月,贵州大学“高校星火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掀起一场生动的科学传播热潮。
2025年全国科普月期间,贵州大学“高校星火馆”紧扣“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主题,充分发挥高校科教资源富集优势,五大特色场馆有序开放,银龄专家与青年志愿者携手服务,在黔中大地播撒科学的种子。
科研平台开放:让高端科技资源触手可及
贵州省古生物与古环境重点实验室曾迎来贵大附中初一新生。实验室主任杨兴莲教授以贵州发现的中国第11枚“金钉子”为切入点,为同学们开启穿越5亿年的科学之旅。显微镜下的化石观察让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同学们惊叹:“以前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文字图片,今天亲眼观察到真实化石,感觉特别神奇!”“原来科学研究离我们这么近!”




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亲子科学探索活动同样引人入胜。吴健教授用核磁共振仪为水果做“体检”,生动解释科学原理。“这台设备每秒钟可处理5000本教科书容量的数据”,形象的比喻让小朋友们瞪大眼睛。
银龄专家献策:老科技工作者发挥新作用
贵州大学老科协成立全省首个“银龄科学报告团”,48位正高级教授组成强大阵容。团长穆彪教授曾在贵州工贸职业学院为千余名师生带来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讲座,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人心。



报告团成员谭书明教授在“贵州省第八届生态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分享科研成果,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老科技工作者们以丰富的学识和经验,服务科普“最后一公里”。
科技服务下乡: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科普月期间,贵州大学“博士村长”实践团队奔赴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开展无人机实操培训、大数据科普课堂等科技下乡活动。
在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村长”实践团队开展无人机培训。“一架无人机一天能作业300亩,效率是人工的50倍以上!”技术人员的介绍让村民王大姐感慨不已:“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这‘铁鸟’真能帮我们增收!”


在半禾耕读学堂,智能普法机器人成为孩子们的“明星”,无人机飞行表演引发阵阵欢呼。实验室副教授王崎、杨志博士的科普课堂,为乡村孩子打开科技之窗。
创新科普模式:多元载体扩大影响力
贵州大学星火馆创新科普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活动影响力。一方面组织实地参观体验,另一方面制作系列科普视频资源,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公众也能远程参与。
“星火科普团”志愿者队伍的建立为活动提供有力支撑。经过专业培训的5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志愿者,负责场馆讲解、活动协调等工作,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带队老师表示:“这样的科普活动非常难得,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前沿科研,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不少参与活动的学生立下志向:“我以后也想当科学家!”“我要用科技保护环境!”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银发专家到青年学子,我们正努力让‘高校星火馆’成为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贵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项目负责人甘秀海总结道。本次科普月系列活动将持续到10月底,五大星火馆预计累计接待参观者超2000人次,开展活动30余场,这些活动是贵州大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普实效的创新实践,学校将持续为此贡献力量,服务贵州高质量发展。
(贵州大学高校科普馆供稿)
来源: 贵州大学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资源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