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20日的世界骨质疏松日,就像给中老年人的骨骼健康敲了记警钟。很多人觉得“骨质疏松就是老了骨头变脆,没什么大不了”,可数据却藏着危险信号——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达32.1%,其中女性更是高达51.6%。更可怕的是,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没症状,一旦出现腰酸背痛、身高变矮,甚至轻轻摔一跤就骨折,往往已经晚了。
▋先搞懂:为啥中老年人容易“骨脆脆”?
不少中老年人疑惑:“我年轻时干重活、爬山路都没事,怎么老了骨头就不行了?”其实骨头就像“银行”,年轻时不断“存钱”(积累骨量),30岁左右达到“峰值骨量”,之后就开始慢慢“花钱”(骨量流失)。中老年人骨头变脆,主要是这三个“小偷”在搞破坏。
第一个“小偷”是“激素变奏”。对女性来说,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会“断崖式下跌”,而雌激素就像骨头的“守护神”,能抑制骨量流失。没了这份保护,骨量流失速度会加快3~5倍,就像水库没了闸门,水哗哗往外流。男性虽然没有“绝经”,但50岁后睾酮水平会慢慢下降,同样会影响骨量,只是速度比女性慢一些。
第二个“小偷”是“营养缺口”。很多中老年人觉得“年纪大了吃得少点没关系”,结果把关键营养素给“省”没了。比如钙是骨头的“建筑材料”,我国50岁以上人群日均钙摄入量还不到推荐量(800~1000毫克)的一半,相当于盖房子只给了一半砖,怎么能结实?还有维生素D,它就像“搬运工”,能帮钙“住进”骨头里。可不少中老年人要么不爱晒太阳(紫外线能促进身体合成维生素D),要么饮食里缺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导致“搬运工”不够,钙只能在血液里“流浪”,没法被骨头利用。就像有人买了一堆建材,却没工人帮忙搭建,房子自然建不起来。
第三个“小偷”是“运动误区”。有些中老年人觉得“年纪大了要少动,免得伤骨头”,结果越不动,骨头越“没用”。人体有个“用进废退”的规律,就像肌肉长期不练会萎缩,骨头长期不受力,身体就会觉得 “这骨头没必要那么结实”,慢慢减少骨量的“投入”。还有些人运动方式不对,比如明明膝盖不好,还非要爬楼梯、跳广场舞,结果没护好骨头,反而伤了关节。其实对骨头来说,适度的“压力”是好事,就像给植物适度浇水施肥,才能长得壮。
▋别慌!护骨有“四大妙招”,简单又好操作
知道了骨头“变脆”的原因,预防骨质疏松就有了方向。其实护骨不用搞复杂的“大工程”,从日常小事入手,坚持下去就能让骨头“变结实”。
第一招:饮食 “补对钙”,吃出自带“骨密度”
补钙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补对”“吸收好”。首先要选对高钙食物,像牛奶就是“补钙冠军”,每100毫升牛奶含钙约100毫克,还容易吸收,每天喝300毫升,再搭配点酸奶、奶酪,钙就有了基础保障。有些中老年人乳糖不耐受,喝牛奶拉肚子,没关系,豆腐(北豆腐比南豆腐钙含量高)、芝麻酱、虾皮、深绿色蔬菜(比如油菜、芥兰、小白菜)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100克芝麻酱含钙1170毫克,相当于11杯牛奶的钙含量,不过要注意适量,毕竟芝麻酱热量也高。
除了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这个“好搭档”。在阳光不太强烈时,晒15~20分钟太阳(暴露手臂、腿部皮肤,别涂太厚防晒霜),身体就能自己合成维生素D。饮食上也可以多吃点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三文鱼、鳕鱼)、蛋黄、动物肝脏,或者选择加了维生素D的牛奶、麦片。如果实在缺得多,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维生素D补充剂,但别自己随便买,免得补过量。
另外,还要避开“伤钙”的食物。浓茶、咖啡每天别超过一杯,而且别刚吃完饭就喝;高盐饮食会让钙随尿液流失,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碳酸饮料尽量少喝,里面的磷酸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
第二招:运动“选对型”,给骨头“加把劲”
对中老年人来说,护骨运动要“温和有力”,避免剧烈运动伤关节。最适合的是“负重运动”,也就是运动时身体需要承受自身重量,比如快走、慢跑、爬缓坡、跳轻柔的广场舞、打太极。这些运动能给骨骼适度的“压力”,刺激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就像给骨头“健身”,练得多了,骨头自然更结实。
怎么判断运动强度合适?有个简单的方法:运动时能正常说话,心跳比平时快一点,但不会喘得厉害。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每分钟走80~100步,或者每周打3~4次太极,每次40分钟,都能起到护骨效果。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也可以试试“抗阻运动”,比如用弹力带做拉伸、举轻重量的哑铃(1~2公斤就行),锻炼肌肉的同时,也能给骨头“助力”,毕竟肌肉有力了,才能更好地保护骨头。
不过要注意避开 “危险运动”,比如爬陡坡、跳剧烈的广场舞、搬重物,这些容易伤关节、导致骨折。运动前最好先热身5~10分钟,比如活动手腕、脚踝、扭扭腰,运动后再拉伸一下,让身体慢慢适应。如果运动时感觉不舒服,比如腰酸、腿疼,一定要马上停下来,别硬撑。
第三招:习惯“改一改”,不给骨头“拖后腿”
要护好骨头,就得改掉那些“伤骨”的坏习惯。首先是戒烟,不管是自己吸烟还是吸二手烟,都要尽量避免,慢慢减少吸烟量,直到戒掉。有研究显示,戒烟5年后,骨量流失的速度会明显减慢,骨头也会慢慢 “恢复元气”。
然后是控制饮酒,男性每天饮酒量别超过25克(大概相当于一瓶啤酒或一两白酒),女性别超过15克,最好能不喝就不喝。如果实在要喝,也别空腹喝,搭配点食物,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进而影响骨形成。中老年人每天最好睡7~8小时,晚上10点左右睡觉,早上6~7点起床,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睡前可以泡泡脚、听听轻音乐,帮助入睡,别熬夜刷手机,既伤眼睛又伤骨头。
第四招:检查“早安排”,及时发现“骨危机”
骨质疏松早期没症状,等到出现疼痛、身高变矮,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所以定期检查很重要。建议50岁以上的女性、65岁以上的男性,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常用的是双能X线吸收法,简称DXA),就像给骨头“做体检”,能及时了解骨量情况。
如果有骨质疏松家族史,曾经骨折过,长期吃激素类药物(比如泼尼松),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或者出现了腰酸背痛,身高比年轻时矮了3厘米以上,哪怕没到年龄,也要提前去做检查。
如果检查发现骨量减少(还没到骨质疏松),别慌,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改掉坏习惯,大部分人都能控制住骨量流失的速度。如果已经确诊骨质疏松,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比如吃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鲑鱼降钙素),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千万别自己随便买保健品吃,以免延误病情。有位奶奶确诊骨质疏松后,在医生指导下吃药、补钙、坚持快走,一年后复查,骨密度明显提高,她说:“原来只要好好治,骨头也能‘变强壮’,现在我敢放心地带孙子去公园玩了!”
▋最后提醒:护骨要“长期坚持”,别让骨头“白努力”
很多中老年人觉得“护骨是一朝一夕的事,补几天钙、动几天就够了”,其实不然。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是个长期过程,就像养植物,需要每天浇水、施肥,才能长得好。只有把饮食补钙、适度运动、良好习惯融入日常生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让骨头一直“结实”。
(文/广东省疾病预防中心 李世聪)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