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老蚌生珠
【释义】:年老的海蚌生出珍珠。原比喻人年老得子,后多比喻年长者产出珍贵事物或晚年作出卓越成就。
【出处】:最早见于东汉孔融《与韦端书》:“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复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以蚌孕珠比喻韦端二子的优秀,后演变为对晚年成就的赞美。
【拓展】:“老蚌生珠”常与“晚节芬芳”“大器晚成”等近义词并列,强调生命后期迸发的价值。例如:齐白石70岁后画风突变开创红花墨叶派,堪称艺坛老蚌生珠;科学家晚年获得突破性发现,也是此理。反义词如“小时了了”“江郎才尽”,则形容早年出众却后劲不足。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蚌”特指河蚌、珍珠蚌等双壳类软体动物。其生命周期长达80~100年,且随着年龄增长,珍珠质分泌愈发醇厚,正契合“历久弥珍”的意象。
小档案
名称:三角帆蚌(珍珠蚌代表)
英文名:Freshwater Mussel
学名:Hyriopsis cumingii
壳长:12~20厘米
寿命:80~100年
体重:0.5~1.2千克
隶属科目: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蚌目,蚌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栖息于泥沙质淡水水域
魅力靓照:

异物侵入蚌体后,分泌珍珠质包裹生成珍珠(图片来源:Pexels)


生活在河中的河蚌(图片来源:Pexels)

外形特征:

蚌体被两片坚硬外壳保护,壳表面有同心圆生长线,颜色从黑褐到黄绿不等。壳内光滑,有珍珠层,可分泌珍珠质。身体柔软,有斧足用于掘沙。

生活习性:

蚌是典型的滤食动物,通过吸入水流获取浮游生物(如轮虫、鞭毛虫、绿藻等)和有机碎屑。它们多埋于沙泥中,行动缓慢,寿命可达数十年。蚌也是“生态系统工程师”,能净化水质,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奇闻轶事:老蚌真的能生珠?真的假的?真的!

珍珠光泽温润,颜色瑰丽柔和,不光是贵重的珠宝,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珍珠的形成,一般源于一次偶然的外来侵扰。当沙粒、寄生虫这类异物闯入蚌体内部时,对这种软体生物来说无异于一场重大“浩劫”。它无法像高等动物一样主动清除异物,只能由外套膜分泌珍珠质,把刺激源逐层包裹起来,经年累月,终成珍珠。

当然,这一演变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年轻蚌壳分泌珍珠质虽速率较快,但结构疏松且分布不均,往往只能形成形态奇特的“异形珠”;而年迈的老蚌生命节律渐趋稳定,其分泌的珍珠质不仅量多质优,更以均匀细密著称。随着时间推移,层层叠加的珍珠层日益增厚,孕育出的珍珠自然体积硕大、浑圆饱满、光泽璀璨——由此可见,“老蚌生珠”确非虚言。

在现代珍珠养殖领域,常选用3~5岁的壮年蚌作为种源,通过手术植入由贝壳研磨制成的人工核粒来诱导珍珠生成。这种方式高效、可控,有效满足了市场对珍珠的大量需求。但自然环境中,数十年的老蚌所孕育的天然珍珠,才是真正的“珠中极品”,它们用毕生时光将一粒沙粒磨砺成了无价明珠。

真正将“老蚌生珠”演绎到极致的,当属珍藏于美国旧金山银行金库中的“老子珠”。这颗惊世之珠长241毫米,宽139毫米,重达6350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天然海水珍珠,因其轮廓形似缠头巾的老者而得名。这颗稀世珍宝是由一只巨砗磲在菲律宾海域历经数十年甚至更久才孕育而成,令人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肃然起敬。

来源: 喜涮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