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烧伤整形科医师的临床工作中,我见过太多因氢氟酸烧伤延误治疗的患者——有的夜间被剧痛折磨到无法入睡,有的误信 “小伤口没事” 最终危及生命。氢氟酸不像其他强酸那样“来势汹汹”,它常以“延时伤害”伪装自己,却可能在24小时内夺走生命。

今天,我来把氢氟酸烧伤的关键知识讲清楚,希望能帮大家远离这份危险。




氢氟酸烧伤:别被“不显眼” 骗了

很多人对氢氟酸的认知存在误区,觉得“没起泡、不怎么疼” 就没事,可恰恰是这种“隐蔽性”最危险。

在临床中,患者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白天接触后并无明显不适,但到了夜间,手足末梢(手指、脚趾)的疼痛会突然加剧——这种疼是难以入睡的剧痛,甚至吃了止痛药也无法缓解。等到患者急诊就医时,由于很多急诊科医生缺乏专科训练,容易误诊或漏诊,仅开止痛药就让患者回家,最终延误治疗。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在氢氟酸的浓度。

低浓度(<20%):接触时可能只有轻微刺痛,甚至没感觉。氟离子会缓慢渗透皮肤,逐渐积蓄,等到夜间疼痛爆发时,可能已经出现局部充血、红肿,甚至缓慢溃烂。

高浓度(>30%:风险更高——如果打开氢氟酸容器时能看到烟雾,浓度大概率在40%以上。这种液体滴到皮肤上会迅速反应,伤口可能呈现特殊的银灰色、白色,严重时瞬间溃烂。

• 还有些患者的伤口可能是红色,甚至没有明显颜色变化,这完全取决于接触的浓度,也给早期识别增加了难度。



24小时!氢氟酸烧伤的“生死线”

氢氟酸的危险远不止皮肤溃烂——它真正的致命点是“氟离子入血”。接触氢氟酸后,中毒期多在24小时内,全球已有近15例24小时内死亡的报道,我们临床中也遇到过类似案例。

一旦氟离子进入血液,会快速消耗体内的钙和镁,导致低钙、低镁血症,进而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更棘手的是,即便我们通过治疗将钙、镁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部分患者仍可能突发心跳骤停。通过文献和流行病学分析,我们推测这与氟离子对心肌的损伤有关。

不过大家也不用过度恐慌:如果能挺过24小时,死亡率会大幅降低。但前提是,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急救和治疗措施。




急救+治疗:这几步一定要做对

面对氢氟酸烧伤,“快”和“对”缺一不可。无论是普通人自救,还是医院治疗,都有明确的方法。

一、普通人能做的急救:先 ” 再 


首先记住:第一时间用大量清水持续冲洗伤口,这是降低浓度、减少伤害最直接的办法。如果身边有六氟灵(很多高危岗位会常备),不用纠结“先用水还是先用药”——手上有什么就先用什么,有六氟灵就及时冲洗或者浸泡,有水管就持续大量冲水,两者都有则优先用六氟灵后再冲水。

如果接触后出现不适,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临时缓解:


• 口服牛奶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市面上低浓度的即可),帮助中和部分氟离子;

• 企业或高危人群可以提前准备:

1、首选葡萄糖酸钙凝胶

2、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粉末,加入纯净水或蒸馏水,震荡溶解成5%-10%的溶液,密封保存(成本低、易储存),应急时可用于局部冲洗、浸泡或涂抹。(注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伤口)。

需要提醒的是,葡萄糖酸钙属于高危药品,普通人无法自行购买和使用,上述粉末配置的溶液仅为应急备用,不能替代医院治疗。

二、医院的专业治疗:针对性解决不同问题

到医院后,我们会根据烧伤部位、面积和中毒程度,采用多种治疗方式:


局部给药:针对手足远端等软组织较少的部位,用区域性静脉灌注、动脉灌注的方式输送葡萄糖酸钙针至受伤部位中和解毒;针对面部、躯干等血管难管控的部位,采用皮下注射葡萄糖酸钙针;也会用葡萄糖酸钙凝胶直接涂抹创面;


全身支持:如果出现电解质紊乱,用血液透析(血透)维持钙、镁水平稳定,避免补多或补少带来的风险;若心肺功能受损,会及时用艾克膜(体外膜肺氧合)支持;

创面处理:对于坏死组织,会进行清创,必要时植皮;也可能会在抢救过程中快速切痂,减少氟离子持续吸收。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区域性静脉灌注的注意事项:灌注时若出现心慌、胸闷、局部皮肤发紫发黑,需立即停止;双手烧伤时,要单侧完成后再处理另一侧,切忌两侧同时灌注——这些细节都是为了避免额外风险。


HEALTH SCIENCE

典型案例:这些教训要记牢

讲两个临床中印象深刻的案例,希望能帮大家提高警惕。


案例 1不戴手套的代价

一位门窗店老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含氢氟酸的去霉剂,未戴手套操作了1小时(下午3点左右)。到了夜间,手指剧痛难忍,去两家医院都没查出问题,直到伤后18小时才找到我们。当时他的手指远端已经黑紫,指甲部分腐脱,清创时还流出了奶酪状的坏死物质(这种速度的坏死绝非普通感染)。我们通过桡动脉逆向穿刺灌注葡萄糖酸钙后续持续治疗,他的手指外形和功能才逐渐恢复,甚至能正常开车。

案例 2隐瞒病史” 差点致命

一位患者烧伤面积仅6%(约6个手掌大小),就诊时是自己走着进来的,说“没不舒服”,还否认接触过氢氟酸。我们按常规给伤口冲水后,他突然说没力气,20分钟后监护显示肺部异常,赶紧展开抢救——8:15血压下降,8:30麻醉插管,8:40突发心跳骤停,从就诊到危急仅2小时40分钟。后来通过血氟、尿氟检测,确认是氢氟酸中毒,持续全力抢救,但因延误了最佳时间,还是留下了遗憾。

案例 3及时急救” 的幸运

另一位患者烧伤面积达32%(大面积烧伤),接触的是49% 浓度的氢氟酸。但他的处理非常及时:现场立即用大量清水+六氟灵冲洗20分钟(用了整整两大瓶六氟灵),伤后48分钟就送到医院。我们第一时间给他做血透,3天后清创手术,最终没有留下后遗症——这就是 “黄金时间急救” 的重要性。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的事

氢氟酸的伤害大多可以预防,关键在“主动规避”和“正确防护”:

日常防护

• 接触化学品(尤其是清洁剂、除霉剂)时,一定要戴防酸碱手套(普通乳胶手套没用,丁氰手套防护性更好),且手套要定期更换,避免老化渗漏;

• 不赤脚、不穿凉鞋在可能有化学品残留的区域活动(比如垃圾堆放处、工厂周边);

• 公共区域看到不明液体,不要自行清理,及时联系专业人员。

识别风险产品

很多含氢氟酸的产品会有明确标识,但也有“迷惑性产品”,比如“高效玻璃除霉剂”(前文案例中老板接触的就是这类),甚至有商家误导“不用戴手套”。建议大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化学品,仔细看成分表,不确定时咨询专业人士。




记住“冲”字诀,远离氢氟酸伤害

氢氟酸虽然危险,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套路”—— 警惕“延时疼痛”、把握“24小时黄金期”、牢记“先冲水再就医”,就能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最后再强调一次:无论遇到哪种化学烧伤,第一时间用大量清水冲洗,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保命招”。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大家认清氢氟酸的威胁,也希望更多人能重视烧伤防护 —— 健康无小事,每一份警惕都很重要。


(本文作者:叶春江,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衢州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主持)、主任医师、衢州市名医、浙江省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委员、美容主诊医师)


本文根据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周四夜学内容整理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