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吃土”已成为年轻人表达经济窘境的流行用语,但在现实世界中,吃土行为却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这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科学解释与非科学实践的奇妙交织。
一、为何有人会吃土?——科学视角下的“食土癖”
“吃土”的行为,在科学界被称为“食土癖”(Geophagy),是人类有意食用土壤、粘土或白垩的行为,但它并非人类专属,也存在于动物界。从科学角度看,食土行为可能源于以下几种原因:
营养补充假说:某些粘土中含有钙、铁、锌等矿物质,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人体可能会本能地寻求这些微量元素。研究表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草原地区,土壤中钙含量极高,食土能弥补日常饮食中钙的不足;在东南亚山区,土壤中的铁元素丰富,食用黏土可以缓解缺铁症状。
解毒保护机制:粘土具有吸附特性,能够结合食物中的某些植物毒素和病原体。非洲原住民一些传统社区会在食用含有天然毒素的食物前先食用特定粘土,以减少中毒风险。
胃肠道舒缓作用:高岭土等粘土成分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具有吸附肠道内多余液体和毒素的能力,这也是许多止泻药的成分来源。
微生物平衡理论:最新研究提出,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能有助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尽管这一理论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一些“食土爱好者”收集的食用土
二、吃土的风险——非科学的危险行为
尽管有上述科学解释,但现代环境下,不提倡“随意吃土”。盲目食用未经处理的土壤,会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如土壤可能含有农药残留、重金属(如铅、汞)、工业化学物质和寄生虫卵等,食用后可能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损伤;大量食用土壤可能导致肠梗阻;土壤中的粘土成分会吸附肠道内的营养物质,大量食用反而导致营养不良;土壤中的石英和其他矿物颗粒会磨损牙釉质,导致牙齿永久性损伤等。
三、哪里的人在吃土?——文化中的食土传统
在全球许多文化中,食土有着悠久历史。考古学家在古希腊、古埃及的遗址中,发现了古人食用黏土的痕迹;在非洲某些地区,食用粘土的传统可追溯数千年;在古代中国民间,人们会将“白善土”(即白垩土)磨粉后撒在食物表面,用于防腐保鲜。
现代非洲的贝宁、多哥等国家,市场上会售卖包装好的“食用黏土块”,常被当地人当作零食直接咀嚼,搭配水果食用,或者泡水饮用;在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山区,村民会挖掘深层的黏土,晾晒后磨成粉,加入米饭、粥或汤中,增加食物的“厚重感”,同时补充营养;太平洋岛国海地,有一种由泥土、水、盐、糖做成的叫做Bonbon Tè的食物;美国南部的非裔社区也有食用高岭土(当地称为“白泥”)的习俗;而在我国的山西省垣曲县,也有一道用土制作的非遗传统美食——炒祺。

非洲某国家集市上出售的泥土

非洲某国家集市上出售的泥饼

海地特色泥饼Bonbon Tè

山西炒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传统食土的地区,食用的土壤通常基于特定类型的净化土壤,经过筛选、烘焙等处理后食用,而非随意食用路边泥土。
四、科学启示与警示
“吃土”,不是猎奇的怪谈,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既不是完全无根据的迷信,也不是可以随意尝试的行为。在现代科学视角下,“吃土”的价值被重新解读,如蒙脱石因其具有层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已被证实对消化道粘膜有覆盖能力,是应用广泛的吸附性止泻药;而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特定类型粘土的潜在益处,探索其在递送药物、补充矿物质方面应用的可能性。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随意吃土的风险远大于潜在好处,真正的营养需求应当通过均衡饮食和必要时的营养补充剂来满足,而非依靠土壤。
在下次开玩笑说要“吃土”时,我们不妨记住:这看似玩笑的行为背后,既有人类与土地之间古老而复杂的联系,也有现代科学警示我们的现实风险。理智尊重科学,或许才是对待“吃土”最明智的态度。
(图源网络,部分来源见水印)
来源: 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地学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