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谷阿姨,这半年老喊头痛,偶尔看东西发花、发黑,她总说是“眼睛累了”。近日,她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就诊检查。
医生说问题不在眼睛,而是在“眼睛后面那段大血管上鼓了个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颅内动脉瘤。片子显示:一个12.3×11.5×5.1mm的球形动脉瘤处在右侧颈内动脉的眼段——通俗讲,就是供眼睛和大脑前部的那根主干血管上,拐弯处顶了个包。这样的包如果破了,容易颅内出血,所以医生建议尽快处理。
家里人最担心“要不要开颅”。对此,神经内科三病区黄晓松主任医师解释,现在多用从大腿根血管进去的微创办法:像通水管一样,把细管子一路送到脑里的“鼓包门口”,再想办法把这个包“堵死”、把主干血流“引开”。
手术那天,医生先把微型弹簧圈填进鼓包,让血液不再流近动脉瘤,然后在主干血管里再“搭一道栅栏”(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让血流不再冲向鼓包,慢慢把它“晒干”。术后造影看,鼓包基本不再显影,主干血流通畅。
好好的血管上怎么就会“顶出个包”?黄晓松主任医师回答道: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高血压把血管壁越冲越薄、在拐弯分叉处鼓起包,再加上吸烟、年龄增长、家族里有人得过类似病等因素,风险就更高。
它平时可能不疼不痒,但有时会给点“信号”:反复、进行性加重的头痛,看东西发花、眼皮下垂、面部一侧疼或麻——这些都别只归咎“颈椎”“用眼过度”,尤其是突然爆发的剧烈头痛,一定要马上就医。谷阿姨的教训就是:拖着不查,差点错过最佳时机;而这次的“有惊无险”,靠的是及时发现、合适治疗。
黄晓松主任医师提醒:
第一,血压要稳,降压药不是“想起来就吃”的保健品,长期稳定最要紧;
第二,抽烟是血管的“加速老化剂”,能不抽就别抽;
第三,一年做一次体检,如果家里有人得过动脉瘤,或自己有高血压、长期头痛、视物异常,和医生商量是否要做头颅CTA/MRA筛查;
第四,做过这类微创手术的,按医嘱规范吃药和复诊,别自行停药、别嫌麻烦。动脉瘤就像水管鼓包,平时不响,一旦破了,后果很重。把血压管住,把烟戒掉,把复查做好,才是真正给自己和家人吃颗“定心丸”。
供稿:神经内科三病区 杨贝 罗丹
编审:宣传办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