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人体内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超级净化工厂”,它们每天过滤大约180升血液,相当于9大桶饮用水,承担着排泄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平衡、维持电解质与酸碱平衡、调节血压、维持骨骼健康以及促进红细胞生成等多项重要功能。同时肾脏有着强大的代偿能力,即使超过半数的肾单位受损,剩余部分仍能维持机体基本需求,医学上称之为“代偿期”。然而也正是这种超强的代偿能力,使得早期肾脏功能减退往往悄然无声,导致许多患者初次就诊时,肾功能其实已经损失了70%以上,甚至已进展到终末期肾病。因此,正确识别肾功能减退发出的细微但关键的机体警示信号,对于早期发现肾脏问题、采取有效干预、延缓疾病进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敏锐捕捉肾脏发出的这些早期求救信号呢?

警惕这些容易被忽视的“蛛丝马迹”

尿液异常

尿液是观察肾功能好坏最直观的“晴雨表”,如尿液的色、量及性状改变或排尿次数异常都提示可能存在肾脏功能改变。

夜尿频繁:指入睡后夜间起床小便次数显著增多(达到或超过2次),且尿量较多。健康年轻人因肾脏浓缩尿液功能良好,通常夜尿少或无。当肾脏浓缩功能下降时,白天无法有效浓缩尿液,水分排出后移,导致夜间需多次排尿。

尿色异常:尿液颜色持续加深(如呈现浓茶色、洗肉水样或可乐色),在排除食物色素或药物影响后,可能提示存在血尿。血尿是肾脏炎症、结石或肿瘤等问题的重要信号。需注意,有时血尿程度轻微,肉眼难以察觉,仅在显微镜下可见,这种情况称为镜下血尿,需通过尿液检查才能发现。

尿量显著改变:无论是尿量持续明显减少(每日低于400ml),还是异常增多(每日超过2500ml),且这些变化并非因饮水习惯改变所致,都需警惕肾脏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功能受损。

泡沫尿增多且不易消散:这是蛋白尿最直观的表现之一。正常尿液冲击产生的泡沫较大且会快速消失。若小便后出现类似啤酒泡沫般细密、绵久的泡沫,静置十几分钟仍不消散,这可能是肾脏滤过膜受损,蛋白质漏入尿中的信号。

水肿

水肿是过多水分在身体潴留的重要警示信号,常见于晨起时的眼睑以及脚踝和小腿等组织疏松或低垂部位。按压水肿部位的皮肤,会留下凹陷且回弹缓慢,医学上称为凹陷性水肿。其发生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肾脏排泄水和钠离子的功能障碍,导致水钠潴留;二是当肾脏疾病引发大量蛋白尿时,血液中白蛋白显著降低,致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因而渗入组织间隙。

疲劳与精力不济

持续且难以缓解的疲劳感和精力不济也是肾脏功能减退的常见预警。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肾脏清除代谢废物的能力下降,导致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在体内蓄积;二是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引发肾性贫血。贫血造成的组织缺氧,叠加代谢废物蓄积的毒性效应,导致患者感到异常疲惫、精力匮乏,即使充分休息也难以改善,并常伴有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

消化道症状

肾功能下降后,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可直接刺激胃肠道粘膜引发不适,可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与呕吐,尤其在晨起时更为明显。同时,伴随肾功能减退出现的电解质紊乱和胃肠道水肿,也会进一步损害消化功能。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普通的胃肠道疾病而延误诊治。

顽固性皮肤瘙痒

顽固且难以忍受的全身性皮肤瘙痒,常规止痒药物效果不佳,这通常是肾脏功能严重减退的一个重要警示信号,甚至在病程相对早期即可出现。其关键原因在于肾脏排磷能力下降导致高磷血症,直接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此外,蓄积的代谢废物物部分通过汗液排出并沉积于皮肤表面,以及尿毒症相关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都会加剧皮肤瘙痒。

血压控制不佳

无论是新发高血压,还是原本控制良好的高血压在坚持服药后仍持续升高、或需增加药量,都需警惕肾脏问题。肾脏作为血压调节的核心器官,当其因缺血或损伤激活内在升压机制时,会引发肾性高血压。反之,持续的高血压又会像“高压水枪”般冲击和损伤肾脏内部的微小血管,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血压失控常是肾脏与心血管系统共同拉响的警报。

哪些高危人群更需警惕肾脏疾病?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超过5年者。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

高血压患者:长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压会持续损伤肾脏血管,导致高血压肾损害。

心血管疾病患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者常伴随肾动脉狭窄或肾小球硬化,心肾功能常相互影响。

肾脏病家族史者:家族中存在遗传倾向性肾脏病,如多囊肾、IgA肾病、Alport综合征等。

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者:包括特定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非甾体抗炎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以及含碘造影剂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肾脏是常见的受累器官。

既往肾脏病史者:既往有过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石、肾盂肾炎等肾脏疾病史者复发或进展风险较高。

老年人群:随年龄增长,肾脏结构和功能自然退化,肾功能储备下降,对损伤更为敏感。

肥胖人群:肥胖本身可导致肾小球高滤过状态损伤肾脏,同时也是诱发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反复尿路感染或梗阻者: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存在尿路梗阻,易进展为慢性肾盂肾炎或梗阻性肾病。

如何早期筛查肾脏疾病?

尿液检查

尿常规作为最基础的筛查项目,能提供肾脏问题的重要线索:尿蛋白出现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蛋白尿,表明肾脏滤过屏障可能受损。潜血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血尿,但需通过显微镜检观察红细胞数量来确认。显微镜检还能发现尿液中异常增多的白细胞(提示尿路感染)或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是发现早期肾损伤最敏感的尿液指标,它精准检测尿中微量白蛋白,正常情况下应极少漏出。其结果解读非常关键:小于30 mg/g为正常;30-300 mg/g为微量白蛋白尿,这是肾脏早期损伤的重要标志;大于300 mg/g则为显性蛋白尿,提示已有明显肾脏损伤。

肾功能

肾功能检查主要通过血液分析评估肾脏清除代谢废物的能力。血清肌酐是最常用的指标,反映肌肉代谢废物浓度。但需特别注意:血清肌酐水平受年龄、性别、肌肉量、饮食影响较大,且在肾功能损失超过50%时才会显著升高,因此绝不能单凭血清肌酐结果在正常范围内就排除肾病。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评估肾功能的金标准,它直观代表肾脏每分钟过滤清除血浆中代谢废物的能力。慢性肾脏病的分期主要依据eGFR值:≥90 ml/min/1.73m²为G1期(肾功能正常,但可能有肾脏损伤标志如蛋白尿);60-89 ml/min/1.73m²为G2期(肾功能轻度下降);45-59 ml/min/1.73m²为G3a期(肾功能轻中度下降);30-44 ml/min/1.73m²为G3b期(肾功能中重度下降);15-29 ml/min/1.73m²为G4期(肾功能重度下降);<15 ml/min/1.73m²或已需要透析为G5期(肾衰竭)。

影像学检查

在影像学检查中,肾脏超声因其无创、简便、经济成为首选。它利用声波直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并能有效探查是否存在肾脏结石、囊肿、肿瘤或肾积水等异常情况。

早期肾功能减退往往隐匿无声,轻微的症状极易被忽视。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是有效延缓甚至阻断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这有助于赢得宝贵的时间窗,以明确病因、延缓肾功能恶化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长期健康结局,更是避免走向透析或肾移植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亟需重视肾功能减退的早期信号,将肾脏健康筛查纳入常规健康管理。守护肾脏健康,就是守护我们生命的源泉与活力。

作者:罗晓琴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老年医学科 医师

审核:王轶娜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老年医学科 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