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印象中,记性差点、反应慢点、走路不稳,都是“自然老化”的表现。但有时,这些看似 “衰老” 症状背后,其实有可能是你的甲状腺出了问题。
甲状腺是位于颈前部一枚小小的内分泌腺体,是负责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调节开关”。随着年龄增长,它可能出现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或功能减腿(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更棘手的是,老年人的甲状腺问题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变老”,从而被漏诊甚至误诊。
老年甲亢:不典型的“淡漠型甲亢”
和中青年人“突眼、多汗、手抖、心慌”的典型甲亢不同,老年甲亢常常表现为一种“淡漠型甲亢”,症状隐蔽且宜与衰老或其他疾病混淆,常常表现为:
体重下降但胃口正常;
情绪低落、精神迟钝,甚至被误诊为抑郁症;
全身乏力、走路步态不稳,容易跌倒;
更危险的是,有些人会出现心律不齐,尤其是房颤,却查不出明确原因。这类表现极容易被误解为“老年心脏衰弱”,从而延误治疗。
老年甲减:身体在“悄悄关机”
相反,如果说“甲亢”是代谢超速,那老年甲减更像是身体在“悄悄关机”。它不会让人一下子病倒,而是慢慢出现以下症状,更容易被忽视:
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常被误认为“老糊涂”;
怕冷、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粗糙、面部或肢体轻微浮肿;
情况严重时,可诱发“粘液性水肿昏迷”,甚至可能出现癫痫、类似中风的肢体活动障碍表现;
有些患者还会伴随低钠血症,加重脑功能损害;
少数人甚至可能表现为躁狂或谵妄,被误以为是精神疾病。
如何正确治疗和规律复查?
及时筛查:
很多人都是在“突然变化”后才意识到不对劲,而此时疾病已经发展到了严重的阶段。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症状更早地察觉:若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食欲不减、房颤发作,需警惕甲亢;情绪波动、体重增加、反应变慢、思维迟钝 ,可能是甲减。
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比如甲亢或甲减都可以出现乏力、情绪低落的症状;或者出现症状与功能不一致的“反相表现”,如甲减出现躁狂、易激惹等甲亢表现,因此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每2-3年进行一次甲状腺功能筛查,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游离甲状腺素(FT4)等反映甲状腺功能的核心指标。如出现疑似症状者,则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内分泌专科就诊。
规范治疗
老年甲亢:首选甲巯咪唑,若伴随心率过快,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缓解症状。需注意,老年患者用药剂量需根据肝肾功能调整,避免过量引发副作用。
老年甲减:首选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尤其合并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衰)患者,要从小剂量(如12.5-25ug/天)起步,每4-6周缓慢加量,避免心脏负担骤增诱发风险。
所有药物的使用和剂量调整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换剂型。
定期复查
甲状腺疾病不是“一次性解决”的病,治疗过程需要长期跟踪。治疗初期,建议每4-6周复查甲状腺功能(TSH、FT4),便于调整药物剂量。病情稳定后,甲亢患者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甲减患者可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特别是服用抗甲状腺药(如甲硫咪唑)期间,需每月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 合并心脏病患者,必要时评估心电图、心功能;伴随电解质异常者,需要监测血钠、血钾水平。通过这些监测,医生才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疗效和安全并重。
最后再次温馨提醒咱们老年朋友,如果身体出现了不适,不要简单归咎于“人老了”,应及时就医排除相关疾病并尽早治疗。
作者:
范勇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老年内分泌病区 护士长
杨婷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老年医学科老年内分泌病区 主管护师
审核:
王轶娜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老年医学科 主任医师
贺洁宇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老年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