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校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走出象牙塔,当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与公众生活相遇,科普便不再是遥远的知识宣讲,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浸润与科学启蒙。日前,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公布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馆)入选高校名单,由黑龙江省科协推荐的我省8所高校凭借各具特色的科普平台入选。其中,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3所高校入选试点高校,齐齐哈尔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黑河学院5所高校入选建设高校。近日,记者走进部分入选“高校星火馆”,探寻高校将科教资源科普化的创新路径和成功实践。

        硬核科技化身趣味课堂

        在人来人往的中央大街上,哈工大中心别具特色,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学生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作为全国高校首个在主要城市核心商业区建设的大学精神文化形象展示平台,哈工大中心集中展示了科研成果和杰出人才培养成就。

        近日,记者走进哈工大中心看到,参观者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杰出人才厅里的校友展示,这里张贴着许多优秀校友,讲述了他们科技报国的感人故事。

         走进国之重器厅,可以看到嫦娥五号着陆器上升器、火星车、紫丁香系列卫星等高科技展品。参观者可以通过图文展示、实物模型、空间互动等方式近距离地感受展品带来的科技魅力。


        哈工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馆)项目的主要展示平台,哈工大中心已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举办各类品牌科普讲座410余期,举办的“哈工大课堂”活动吸引超1670万青少年参与。

        解锁寒区里的“水科学密码”

        在黑龙江大学校园里,藏着一处专为“寒区水利”而生的科普基地——寒区水利科普教育基地。这里整合了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寒区地下水研究所等核心平台,1120平方米的空间里,一流科研仪器与特色实验装置整齐排布,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探秘寒区水科学的“零距离课堂”。


        据黑龙江大学寒区水利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戴长雷教授介绍, 支撑起这场科普盛宴的,是一支专业又热忱的队伍。戴长雷告诉记者,寒区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共有32名兼职科普人员均为水利领域专家,深耕冻土水文、寒区水灾害管理、国际河流水文地理等方向。 “近五年,寒区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已经申请12项省、市科协科普项目,持续为寒区水利科普注入新活力。我们希望可以让冰雪之下的‘水智慧’被更多人看见、读懂。”戴长雷表示。

        在今年,黑龙江大学成为“高校星火馆”试点高校。配合“高校星火馆”的建设,黑龙江大学还将开放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黑龙江大学博物馆以及国家甜菜种质资源中期库等科普基地,持续向公众呈现具有吸引力的科普内容。

        生动科普让新材料“活”起来

        晦涩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生动的科普展示转化为激发青少年敢于创造、善于创造的力量,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材化未来”科普教育基地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材化未来”科普教育基地举办的科技作品展活动上,10余件平时无法看到的前沿新材料集体亮相,成为全场焦点。

      “互动体验区是科技作品展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展区。” 据“材化未来”科普教育基地副主任、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东平告诉记者,互动体验区里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参与互动的展项。其中,“缤纷泡泡”可以用特殊溶液吹起巨型泡泡,展现表面张力的奇妙;“水精灵”让学生亲手调配凝胶,见证化学反应的神奇;“大象牙膏”则以喷涌的泡沫,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感拉满……在动手操作中解锁科学乐趣,从而驱散科学知识的抽象感。

      “我们举办科技作品展的意义不仅为了可以让青少年近距离触摸专业前沿,让‘新材料’从课本走进现实,更希望可以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用材料改变世界’的种子,为培养高素质材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刘东平说。

         全国科普月期间,黑龙江省科协组织开展“共探高校星火馆”活动。依托高校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探索高校科教资源科普化的有效途径和做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校科普工作格局。未来,“高校星火馆”的建设将继续打破围墙、链接社会,让科研之智持续滋养公众科学素养,为建设科技强国注入来自龙江的鲜活动能。

来源: 黑龙江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