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15日06时发布:预计15日至19日,冷空气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地区,上述地区将有4~6级风,阵风7~9级,新疆山口风力10~11级;日平均气温普遍下降4~8℃,其中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及湖南、贵州等地部分地区降温10℃以上。

SEVP_NMC_CDWP_SFER_EME_ACHN_LNO_P9_20251015000000000_base64_4.jpg

来源:中央气象台

眼下,新一股较强冷空气正在影响我国,未来几天将给大江南北带来换季式降温。其中今明两天,冷空气带来的降温区域位置偏北,17日之后冷空气将会明显扩散南下波及全国大部地区。南北多地平均气温将下降4至8℃,华北北部、东北南部以及湖南、贵州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

随着冷空气不断向南推进,各地气温会自北向南陆续转为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水平,最高和最低气温也将大面积创下半年来新低,预计16日至18日北方气温会集中创新低,南方气温创新低的时段为18日至20日。降温过后,预计东北多地最高气温仅在个位数运行,华北、黄淮多地普遍不足15℃,江南大部可能在20℃左右,华南超过30℃的地方也所剩无几。

这股冷空气将给大江南北带来换季式降温,北方大部会由凉转冷,甚至能感受到初冬般的寒意,南方暑热退场,可能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入秋进程,建议公众关注气温变化,及时调整着装。

这种初冬般的天气,要注意添衣保暖了。那句老话“春捂秋冻”还管用吗?如何科学添加衣物才能既保暖又健康?一文了解↓

“秋冻”≠“挨冻”

这4个部位不能“冻着”

 “秋冻”是指在秋季气温刚开始下降时,不要过早、过多增加衣物,让人体更能适应季节变化以提高免疫力。但“秋冻”并不意味着盲目“挨冻”,以下这些部位不适合“秋冻”,需要做好保暖。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

脚部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科学“秋冻”有条件

这6类人不适合“秋冻”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青壮年、体质较好的老年人等健康人群可以适当进行,但以下这6类人“秋冻”可能会诱发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受寒冷刺激后,会使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肌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患者

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患者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关节炎患者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等。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虚寒体质的女性

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朋友,秋季一定要注意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

科学增添衣服

学会“洋葱式”穿衣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降温,如何科学增添衣服呢?不妨试试“洋葱式”穿衣法,将防风外层、保暖中层、纯棉里层的衣物“叠穿”,每层都选取方便穿脱的衣物,随时根据温度和环境进行增减。

综合来源:中央气象台、中国天气网、央视网等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综合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