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盘上涂着红色京剧脸谱、身高超过5层楼、体长相当于7节地铁车厢的“京华号”,不仅是工程机械领域的代表,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生动缩影。
在地下30米深处,“京华号”正静悄悄地穿越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它可一次性掘进高达6米的隧道断面,犹如一台在地心穿梭的3D打印机。
“京华号”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整机长150米,总重量4300吨,相当于10架波音747客机的重量。这台由约10万个精密部件组成,集机械、电气、液压、信息、传感、光学等尖端技术。其工作原理借鉴于穿山甲挖洞模式:顶端刀盘上有数百把特制刀具,如穿山甲锋利前爪,负责掘进。刀盘盾体如穿山甲躯干,用来支撑隧道防塌方;出土系统如穿山甲后爪,排出渣土;最后端的管片如穿山甲闭合鳞片,加固洞穴。掘进、排土、出渣、支护、衬砌、封固,一气呵成,隧道主体结构一次成型。
“京华号”最令人惊叹的是,它在地下掘进的同时,能实现地面建筑“无扰动”。这得益于其采用的同步双液注浆技术。施工团队国内首创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同步双液智能注浆工艺,自主研发双液注浆材料、智能注浆设备和控制系统。这项技术将浆液固结时间从传统的8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并能快速达到有效强度,为隧道管片提供更加坚固的“金钟罩”。
传统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刀具更换是另一大难题。作业人员需像“潜水员”一样在高压环境下操作,经过繁琐的加压、减压等操作,耗时长且危险。而“京华号”配置了第四代常压换刀技术,工作人员可进入作业舱,将刀头抽回并泄压后更换。使原本需8至10小时的作业缩短至约3小时,既安全又高效。
“京华号”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中面临着严峻考验。隧道全长7.4公里,最大埋深达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大的地下隧道。工程需长距离穿越富水高密砂层,技术挑战大,施工难度高。“京华号”自2021年5月始发,历经24个月的施工,攻克了盾构浅覆土始发、盾构机高风险吊装、长距离穿越高致密砂层等11项技术难题。顺利穿越京哈铁路、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等55处风险源,并创造了单月掘进542米的纪录。在穿越全线最大风险区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时,项目团队通过精准控制盾构机掘进姿态,结合同步双液注浆和洞内径向深孔注浆等先进技术,及时纠偏、控制沉降,历经17天连续作业,最终安全穿越。
2023年6月,“京华号”盾构机顺利出洞,标志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西线隧道贯通。预计2025年,东六环隧道正式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货运交通将被疏导至外围高速公路系统,保障市民通行畅通。同时,城市副中心12条规划道路和5条现状道路将实现东西向贯通,加强东六环两侧区域的交通联系,有效融合城市,实现通州城区与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融合。以“京华号”为代表的中国大盾构技术,正在更广阔的领域展现中国制造的实力。目前,在世界最长的海底高铁隧道——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以及世界最深的海底高铁盾构隧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中,中国盾构技术正不断突破深度与长度的极限。
从“钢钎加大锤”到“钢铁穿山甲”,“京华号”代表的中国盾构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如今,中国盾构机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李一诺
审核: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 张越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