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科普课堂走进文昌学校”第二十四期

槟榔“话”科学

10月9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的研究实习员杨国斌走进清华附中文昌学校图史楼,举办了一场题为“槟榔‘话’科学”的科普讲座。此次讲座面向初一300多名学生,系统地揭示了槟榔这一热带经济作物从种植到科研的完整过程。

“大家知道吗?我们常听说的槟榔,学名其实是 Areca catechu L.,堪称棕榈科家族中的热带‘翘楚’!”科普课伊始,杨国斌老师首先为槟榔“正名”:它不仅是我国“四大南药”的领衔者,更是海南“六棵树”特色产业体系的中流砥柱。槟榔种植3-5年即可开花结果,且其收获期长达30年以上。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接近500万亩,尤其在海南,槟榔已成为230万农户的重要经济支柱,兼具食用与药用双重价值。

同学们通过图示了解到槟榔种果从开花、授粉到结果的全过程。杨国斌特别讲解了如何选取优质种果:“要挑那些20至30年树龄、叶片青绿、果实饱满且颜色金黄的母树。”他还详细演示了种果处理流程——从清洗、消毒,到堆积发酵、装袋催芽,每一步都讲究科学方法,让孩子们直呼“标准好严格”!

在讲解病虫害防治时,杨国斌重点介绍了针对不同“敌人” 要“对症下药”:感染黄化病的植株需及时砍伐,同时对土壤消毒,避免病害扩散;对付椰心叶甲,可释放姬小蜂进行生物防治,既环保又高效;红棕象甲则需及时喷施杀虫剂,快速遏制危害。“最重要的是坚持‘预防为主,统防统治’,现在还能结合无人机飞防技术,实现精准防治,降低种植风险。”“病虫害好可怕,但有科技帮忙就不怕了!” 孩子们的担忧被科学方案化解,也对 “科技助农” 有了新理解。

除了种植知识,杨国斌还带领同学们走进“科研现场”。他从实验设计讲起,解析技术路线与变量控制,强调数据采集必须规范、原始数据必须留存,引导同学们从小树立诚信科研的意识。

此次科普课摒弃了传统“灌输式”教学,以模块化讲解+技术细节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完整掌握了槟榔从“植物特性→种植管理→科研设计→成果落地”的知识体系。课后,杨国斌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科普,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未来或许能有更多孩子成为槟榔产业的从业者、研究者,用科学方法推动这一热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而对清华附中文昌学校的学生们来说,这堂特殊的科普课不仅解锁了槟榔的“科学密码”,更让他们看到了热带农业的魅力——原来身边的作物里,藏着这么多值得探索的科学奥秘。

来源: 椰子大观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