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3000㎡球形体育馆传统施工,脚手架成本超120万,工期6个月;改用装配式折板技术后,无脚手架施工,工期缩至3个月,综合成本降15%!”大跨度球形建筑因美观与大空间优势,广泛应用于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场景,但传统施工依赖满堂脚手架,存在工期长、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等痛点。近日,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团队在《Front. Struct. Civ. Eng.》发表研究,推出装配式整体式球形钢筋混凝土肋形折板结构——通过预制“球瓣”构件现场拼接、节点现浇成整体,实现“去脚手架化”施工,实验与数值模拟双重验证其承载性能满足设计要求,为大跨度空间建筑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行业痛点:传统球形建筑施工的“三重困境”

传统球形混凝土结构施工长期面临“脚手架依赖、工期冗长、成本高企”的三重困境:

  • 脚手架“吞金兽”:一座30米跨度球形场馆,需搭设满堂脚手架超1000吨,钢管租赁、搭设及拆除成本占总造价15%-20%,某项目曾因脚手架坍塌导致3人受伤,直接损失超500万元;
  • 工期“拖延症”:脚手架搭设与拆除占总工期40%,某会展中心项目因雨季来临,脚手架未及时拆除导致混凝土浇筑延误,工期延长2个月,违约金超800万元;
  • 装配率“达标难”:我国要求2025年新建建筑装配率不低于75%,但传统球形结构装配率不足30%,纯预制结构又因节点连接薄弱,易出现“拼而不整”问题,刚度不足导致开裂风险增加。

这些痛点倒逼技术创新,而球形肋形折板结构因曲面受力合理(比平板结构承载力高40%)、自重轻(减重30%),成为理想突破口——但如何实现“高效装配+整体刚度”统一,一直是行业难题。

技术创新:预制“球瓣”拼积木,现浇节点锁整体

团队创新“装配式整体式”工艺,将球形结构拆解为预制肋形折板(“球瓣”) 和现浇连接节点,像拼乐高一样施工(Fig.2):

  • 工厂预制“标准件”:在工厂精准预制带肋折板构件,钢筋骨架与混凝土强度严格控制(混凝土抗压强度达C40,Table2),尺寸误差≤5mm,避免现场支模的“粗放式”误差;
  • 现场吊装“搭骨架”:用起重机将预制“球瓣”按编号吊装,通过预留钢筋穿插连接,20天即可完成球形框架搭设,全程无需脚手架,“就像给球体搭‘肋骨’,每块‘球瓣’自带定位销,拼合精度达毫米级”;
  • 节点现浇“强连接”:在预制构件接缝处绑扎附加钢筋、浇筑高性能混凝土,形成“预制+现浇”整体受力体系,解决纯预制结构“节点软、易开裂”问题,节点区钢筋应力实测值与设计值误差≤8%(Fig.12)。

实验验证:缩尺模型“扛住”1.2倍极限荷载,裂缝“可控不蔓延”

为验证结构安全,团队按1:10比例制作缩尺模型(Table1相似分析),通过LVDTs位移计(Fig.3a)和应变片(Fig.3b-d)监测受力性能:

  • 极限荷载达标:加载测试显示(Fig.4),结构初始裂缝出现在预制与现浇节点处(Fig.5a),随荷载增加,裂缝沿肋形折板发展但未贯通(Fig.5b),最终极限荷载Pu达设计值的1.2倍,远超安全储备要求;
  • 变形性能稳定:荷载-位移曲线(Fig.6a)显示,设计荷载下最大位移仅为极限状态的30%,且卸载后残余变形<5%,“相当于满场观众晃动时,穹顶位移<5cm,完全不影响使用舒适度”。

数值模拟:有限元模型“预演”受力,精度达92%

为避免反复实体实验成本高,团队构建有限元模型(Fig.8)“电脑仿真”结构受力:

  • 本构模型“接地气”:混凝土采用损伤模型(模拟开裂)、钢筋用弹塑性模型(模拟屈服)(Fig.9),精准还原材料性能;
  • 网格优化“提效”:对比5mm、10mm、20mm网格尺寸发现,20mm网格既能保证裂缝分布(Fig.11)和钢筋应力(Fig.12)计算精度,又将计算时间从3天缩至12小时(Fig.10);
  • 结果高度吻合:模拟荷载-位移曲线(Fig.13)与实验数据误差≤8%,验证了模型可靠性,可用于实际工程参数优化(Table4)。

应用价值:工期缩短50%、成本降15%,大跨度建筑迎新选择

新技术在成本效益上优势显著:与传统工艺对比,**工期缩短50%**(6个月→3个月),**现场用工减少60%**(100人→40人),脚手架成本全免(节省120万/场馆),综合造价降低15%-20%。适合10-60米跨度空间建筑,如体育场馆、仓储库、农业大棚等。

“某县级体育馆项目采用该技术后,提前3个月竣工,避免雨季施工损失,获评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结合BIM技术优化预制构件拆分,效率有望再提升20%。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