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传感器突然坏了几个,数据少了一半,结构安全还能‘算得准’吗?”在建筑、航空、新能源等领域,“结构有序性”(材料或构件的微观排列规律)是决定强度、韧性的“核心密码”,但现实中,实验或模拟获取的位移场数据常因传感器故障、成本限制“缺斤少两”。传统方法面对数据缺失,要么像“盲人摸象”瞎猜,要么像“大海捞针”慢算,准确率不足80%,还得耗几小时。近日,北京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团队在《Front. Struct. Civ. Eng.》发表研究,用AI双模型给力学逆问题装上“火眼金睛”:全卷积神经网络(FCNN)补全缺失数据,卷积神经网络(CNN)反推结构密码,数据再少也能精准预测,准确率超传统方法,为“新质生产力”添砖加瓦。

问题引入:数据“缺斤少两”,传统方法成“慢郎中”

“就像医生看病只拿到半张化验单,怎么判断病情?”在结构力学中,“逆问题”就是这样的难题——通过有限的位移场数据(物体受力后的变形数据)反推结构有序性(如材料微观排列、构件薄弱区域)。但现实中,数据缺失太常见:实验室传感器故障漏测数据,工业生产为省成本少装传感器,导致“关键信息不全”。

传统方法如遗传算法(GA),堪称“慢郎中”:随机生成结构参数,反复比对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像“试错猜谜”。团队负责人举例:“用GA处理96个位移数据点,预测准确率常低于80%,算完得等几小时,要是紧急项目,根本‘等不起’。”这成了建筑抗震、航空材料研发的“卡脖子”难题——数据不全,结构安全就“看不清”,新材料设计也“卡壳”。

技术原理:FCNN“补拼图”+CNN“解密码”,AI双模型上演“数据复活术”

团队另辟蹊径,让AI当“数据侦探”,分两步破解难题(Fig. 1):

第一步:FCNN当“拼图大师”,补全残缺数据
全卷积神经网络(FCNN)像“拼图高手”,先看已知数据点的“边缘轮廓”,再推测缺失部分。FCNN1先补全96个缺失的位移值,就像“用10块拼图碎片还原整幅画的局部”;FCNN2再整体优化,让补全的位移场贴合力学规律,避免“拼出违背物理常识的图案”(Fig. 3)。为啥FCNN能“补得准”?它能抓住位移场的空间关联性——比如某区域位移“凹陷”,相邻区域大概率“凸起”,就像“根据皱纹猜人脸轮廓”。

第二步:CNN当“结构翻译官”,反推有序性
补全数据后,卷积神经网络(CNN)登场“解码”。CNN像“结构密码本”,通过学习海量位移场与结构参数的对应关系,比如“位移场某区域变形大→对应结构薄弱区”,快速构建从完整位移场到结构有序性的“映射公式”(Fig. 6)。传统方法靠“猜”,CNN靠“学”,效率天差地别。

核心优势:补全误差小于5%,预测准确率超传统方法

实测“成绩单”亮眼:

  • 补全精度高:FCNN补全96个或121个位移值时,平均相对误差都控制在低水平(Fig. 9),就像“拼图补完后,与原图几乎无缝衔接”。
  • 预测准确率高:对比传统GA方法,数据驱动方法(FCNN+CNN)在96个数据点时,结构参数预测准确率显著更高(Fig. 12);用121个数据点时,优势更明显。
  • 速度“秒杀”传统方法:传统GA算几小时的任务,AI双模型几分钟搞定。团队成员笑称:“以前等结果喝三杯咖啡,现在一杯没喝完就出答案。”

应用场景:从新能源电池到抗震建筑,AI让“结构设计”变聪明

这项技术正瞄准多个热点领域:

  • 新能源电池更耐用:测电极材料少量位移数据,AI反推微观结构有序性,优化导电性能,让电池充电更快、寿命更长。
  • 高层建筑抗震“未卜先知”:根据局部振动位移,快速反推整体结构薄弱区域,提前加固,应对极端天气更安全。
  • 航空材料“加速诞生”:飞机发动机叶片设计中,少量实验数据就能预测结构强度,缩短研发周期,助力“国产大飞机”新材料突破。

“数据驱动方法给力学逆问题装上了‘智能引擎’。”团队表示,未来模型将扩展到复合材料、3D打印等更复杂场景,让“缺数据也能精准设计”成为常态,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再添一把火。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