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96个散落的拼图碎片,能还原出整幅图案吗?”在结构力学和材料设计中,科学家们常面临类似难题——通过有限的位移数据反推材料或结构的完整有序性(即“逆问题”),传统方法要么像“盲人摸象”准确率低,要么像“大海捞针”耗时费力。近日,北京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团队在《Front. Struct. Civ. Eng.》发表研究,提出“数据驱动+AI补全”的新方案:用全卷积神经网络(FCNN)“智能补全”缺失的位移场数据,再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解码”结构有序性,不仅在96个位移数据点时就能实现高精度预测,准确率还比传统遗传算法(GA)显著提升,为建筑结构优化、新材料设计装上“智能引擎”。

结构预测的“老大难”:数据不全,传统方法“猜不准”也“算得慢”

在建筑抗震设计、航空材料研发中,“结构有序性”是关键——它决定了材料的强度、韧性等核心性能。但现实中,通过实验或模拟获取的位移场数据往往“缺斤少两”:比如传感器故障导致部分数据丢失,或为节省成本只测量了少量关键点。这时,如何从有限数据反推完整的结构有序性,就是力学领域的“逆问题”。

传统方法如遗传算法(GA),像“逐个试错”的笨办法:通过随机生成结构参数,反复比对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耗时且准确率低。“就像根据模糊的影子画人像,画了几百张才勉强像一点,还可能完全跑偏。”团队负责人打比方。研究显示,用GA处理96个位移数据点时,结构参数预测准确率常低于80%,且计算时间长达数小时,严重制约了设计效率。

FCNN“补拼图”+CNN“解密码”:AI双模型攻克数据缺失难题

团队另辟蹊径,用AI构建“数据补全-结构预测”双流程:先让FCNN当“拼图大师”,补全缺失的位移场数据;再让CNN当“结构侦探”,根据补全后的完整位移场反推结构有序性(Fig. 1)。

“第一步是‘补全残缺拼图’。”团队成员解释,FCNN分两步补全位移场:FCNN1先补全96个缺失的位移值,就像“用已知碎片推测相邻拼图的图案”;FCNN2再优化整体位移场,让补全结果更贴合实际力学规律(Fig. 3)。全卷积神经网络(FCNN)的优势在于“见微知著”,能利用位移场的空间关联性,即使只有少量数据点,也能像“根据边缘轮廓还原整幅画”一样补全缺失信息。

补全后,CNN登场“解码结构”。卷积神经网络(CNN)像“结构翻译官”,通过学习大量位移场与结构参数的对应关系,构建从完整位移场到结构有序性的“映射密码”(Fig. 6)。比如,位移场中某区域的“凹陷”可能对应结构中的“薄弱环节”,CNN能快速识别这些特征并反推出具体的结构参数。

实测“成绩单”:补全误差小于5%,预测准确率超传统方法

团队用超胞在外部载荷下的位移场数据测试了双模型性能。FCNN补全结果显示,无论是补全96个还是121个位移值,平均相对误差都控制在较低水平(Fig. 9),就像“拼图补全后与原图几乎看不出差别”。

更关键的是结构预测准确率。当仅用96个位移数据点时,数据驱动方法(FCNN+CNN)的预测准确率显著高于传统GA方法(Fig. 12);即使对比121个数据点的情况,AI方法仍保持优势。训练过程中,FCNN的损失函数随迭代快速下降(Fig. 7、8),CNN的准确率稳定提升(Fig. 10),说明模型不仅“学得快”还“记得牢”。

“传统方法处理96个数据点可能需要几小时,还容易‘猜偏’,而AI方法几分钟就能给出高精度结果。”团队负责人补充,这意味着在材料设计中,原本需要反复实验获取的结构参数,现在通过少量数据和AI预测就能快速得到,大大节省了实验成本和时间。

从实验室到工厂:AI破解逆问题,加速新材料“从设计到应用”

研究团队指出,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简单结构,未来还可扩展到复合材料、复杂建筑等更复杂系统。比如在新能源电池电极材料设计中,通过少量位移数据快速预测电极的微观结构有序性,优化其导电性能;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根据局部振动位移反推整体结构的薄弱区域,提前加固。

“数据驱动方法为力学逆问题提供了‘新范式’。”团队表示,随着模型进一步优化,未来可能实现“实时预测+动态调整”,让结构设计从“经验试错”迈向“智能精准”,助力我国在先进材料和绿色建筑领域抢占技术高地。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