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的咨询中,她反复诉说着无法工作的困扰,总是被自卑笼罩,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职责。即便已取得研究生学历,她依然频繁更换工作,感到心力交瘁。她不断询问医生:“我可以不上班吗?”尽管规律服药,内心的困惑却始终未能消散。医生引导她回顾来时的路:从曾经终日蜷缩在黑暗房间,到如今能按时到岗,在嘈杂环境中完成工作;从彻底逃避,到建立起有节奏的生活,尽管偶尔拖延,尽管内心仍不时渴望缩回舒适区,但她确实在进步。她的转变,不仅让生活重回轨道,也让家人感到宽慰。然而,与许多抑郁症患者一样,她对自己、对治疗效果始终怀有疑虑。

值此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让我们澄清关于抑郁症一些普遍的错误认知,用科学驱散疑虑,营造更加健康的社会氛围。

罹患抑郁症,是否意味着脆弱?

回答:不是!

有些人依然会将抑郁与“软弱”“调节能力差”“抗压能力不足”划上等号。这种污名化让患者往往羞于启齿,不敢求助。

然而,抑郁情绪从轻度的情绪低落、懒得动、乏力,逐渐发展更加广泛的生物学症状比如食欲差或者暴食,入睡困难或早醒,脑子反应迟钝甚至到空白,延迟执行或完成任务困难,都是一个过程,彼时大脑的生物学神经递质改变已经发生,这和是否脆弱没有任何关系,更多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变化。


持续服药等于不正常?

回答:不是!

不少人会认为只要服药就说明不正常,或者治疗后始终不能停药,说明仍不正常。事实并非如此!

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本质上是为大脑提供必要的“神经营养支持”。其作用在于调节神经突触间隙中五羟色胺、多巴胺等递质的浓度,从而改善症状。从急性期到维持期的整个疗程,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因此,需要持续服药并非个人问题,而是由客观的治疗规律决定的。

抑郁症只会带来病耻感?

回答:不是!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觉得自己有抑郁症是不可告人的秘密,因为它让自己感受到自己与别人不同,由此产生病耻感。其实不需要。

抑郁和其他头疼、鼻塞类似,都是一种基于生理变化的症状,是机体的求助信号。抑郁带来大量的躯体症状,比如恶心、反胃、食欲差、乏力,甚至心慌或胸闷,还有大量的社交回避和社会功能降低,其实都是在提醒身体的主人及时寻求专业支持。即使最终明确患有抑郁症,也只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不必讳疾忌医。

抑郁症也能带来收获?

回答:是的!

当长期情绪低落撕开表层,深植心底的负面认知浮出水面,这恰是重整自我的契机。在治疗中,患者学习觉察情绪、识别非理性信念、逐步调整回避行为,体验积极改变带来的正向反馈。这一过程,如同跨越内心山水,是人格的破茧成蝶。

抑郁如同生命中的一场雨,雨过天晴时,回望过往,或许也会感激那段灰暗的跋涉。正是穿越幽谷的历程,让人生更加丰厚与完整——那一道彩虹,不在远方,就在成长的心里。


来源: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