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1吨环氧丙烷,300公斤原料白白浪费?”这是困扰化工行业多年的现实难题。作为制造聚氨酯泡沫、环保涂料的“基础积木”,环氧丙烷(PO)的全球年需求量已突破千万吨,但传统生产中,催化剂总爱“带偏”反应——要么让丙烯“走错路”生成无用副产物,要么让目标产物PO继续“水解变质”,导致原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团队在《Front. Chem. Sci. Eng.》发表研究,给Ti-MWW沸石催化剂点上“氟化钾(KF)”这一“神来之笔”:通过简单的后处理,让氟离子精准“修饰”催化剂表面,不仅将PO选择性提升至新高度,还让副反应减少40%,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仍“干劲十足”,为绿色化工生产装上“节能引擎”。
化工生产的“卡脖子”难题:Ti-MWW沸石“好心办坏事”,副反应吃掉15%原料
在化工反应中,催化剂是“分子指挥官”,负责引导反应物“走对路”。Ti-MWW沸石因独特的“孔道筛子”结构和钛活性位点,被视为丙烯环氧化的“潜力股”——它能像“智能门禁”一样筛选丙烯分子,让其在钛位点上发生环氧化反应生成PO。但这位“潜力股”却有个“致命缺点”:表面存在多余的酸性位点,就像“不守纪律的士兵”,总把生成的PO“拉着”继续反应,发生水解副反应生成丙二醇,白白消耗原料;同时,长期反应后,副产物会“粘”在活性位点上,让催化剂“累瘫”,重复使用几次就“罢工”。
“就像请了位会做蛋糕的师傅,却总在烤好后把一半蛋糕掰碎做了饼干,还没烤几炉就累得没法开工。”团队负责人打比方。工业数据显示,未改性的Ti-MWW催化丙烯环氧化时,PO选择性通常低于85%,意味着每生产1吨PO,就有150公斤以上原料变成副产物;而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后,活性就下降到初始值的60%以下,频繁更换让企业“既费料又费钱”。
氟化钾“精准修饰”:给催化剂装“导航系统”,让反应“不跑偏”
为了让Ti-MWW“专心干活”,团队想到了“氟化钾后处理”这一“巧办法”——用KF溶液浸泡合成好的Ti-MWW沸石,让氟离子(F⁻)像“微型工程师”一样,对催化剂表面进行“精准修饰”。
“这可不是简单的‘水洗’,而是‘靶向治疗’。”团队成员解释,KF中的氟离子能“瞄准”Ti-MWW表面多余的酸性位点,通过化学键合“堵住”这些“捣乱位点”,就像给催化剂装了“导航系统”,让PO生成后“及时离场”,不再被酸性位点“拉着”发生水解副反应;同时,氟离子还能微调沸石的孔道结构,让丙烯分子更容易“找到”钛活性位点,就像“拓宽反应通道”,提高反应效率(Fig. 1)。这种后处理方法操作简便:只需将Ti-MWW沸石与KF溶液在60℃下搅拌4小时,干燥焙烧后即可使用,无需复杂设备,适合工业大规模推广。
性能“体检”:选择性、稳定性双提升,副反应减少四成
团队给改性后的催化剂(Bf-Ti-MWW-KF)做了全面“体检”: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其晶体结构与未改性的Ti-MWW(Bf-Ti-MWW)完全一致,说明KF处理没有破坏沸石骨架,只是“修细节”而非“拆房子”(Fig. 1a);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则发现,改性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略有增加,孔道分布更集中,就像“整理了杂乱的仓库”,让反应物和产物扩散更顺畅(Table 2)。
最关键的“实战测试”中,Bf-Ti-MWW-KF表现惊艳:丙烯环氧化反应中,PO选择性显著提升(Table 1),副产物丙二醇的生成量比未改性催化剂减少约40%,意味着每生产1吨PO可减少近120公斤原料浪费;丙烯转化率也同步提高,单位时间内产出更多PO。稳定性测试更让人惊喜: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后,活性仍保持初始值的85%以上,而未改性催化剂使用5次后活性就“腰斩”,相当于“从临时工变成了长期工”,大大降低了更换成本。
绿色化工的“技术钥匙”:低成本改性,推动PO生产“提质降耗”
团队指出,氟化钾后处理技术的“妙处”在于“精准、低成本、易推广”——相比贵金属掺杂、复杂涂层等改性方法,KF价格低廉,处理过程简单,企业无需改造现有生产线就能应用。丙烯环氧化作为化工基础反应,其效率提升将直接推动PO生产成本下降,进而让下游的聚氨酯泡沫、环保涂料等产品“降价提质”,惠及民生。
“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优化氟离子修饰的程度,让催化剂在更高温度、压力下仍保持高效,甚至拓展到其他环氧化反应中。”团队表示,这项研究为沸石催化剂的“精准改性”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成为我国绿色化工技术突破的“一把钥匙”。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