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涂料的‘源头材料’环氧丙烷,生产时总因催化剂‘手滑’浪费原料?”这是化工行业的老难题。丙烯环氧化反应是工业上生产环氧丙烷(PO)的核心步骤,而PO是制造聚氨酯、涂料等高分子材料的“基石”,全球年需求量超千万吨。但传统催化剂在反应中常“认错”方向——要么把丙烯氧化成无用的副产物,要么让生成的PO继续水解,导致原料浪费、成本增加。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团队在《Front. Chem. Sci. Eng.》发表研究,提出给Ti-MWW沸石催化剂“穿氟衣”的解决方案:用氟化钾(KF)进行后处理,就像给催化剂“定制防滑手套”,不仅提升了PO选择性,还减少了副反应,催化剂稳定性也显著增强,为绿色化工生产“降本增效”提供了新思路。
化工生产的“催化剂烦恼”:Ti-MWW沸石总“开小差”,副反应浪费30%原料
在化工生产中,催化剂就像“分子向导”,引导反应朝着目标方向进行。Ti-MWW沸石因独特的孔道结构和钛活性位点,成为丙烯环氧化的“潜力选手”——它能像“分子筛子”一样筛选丙烯分子,让其在活性位点上发生环氧化反应生成PO。但这位“潜力选手”总爱“开小差”:一方面,沸石表面的酸性位点容易“拉着”PO继续反应,发生水解副反应,生成丙二醇等无用产物;另一方面,长期反应后,活性位点可能被副产物覆盖,导致催化剂“疲劳失活”,重复使用几次就“罢工”。
“就像请了位新手厨师,虽然能做出主菜,但总把一半食材炒糊,还没炒几道菜就累得干不动了。”团队负责人打比方。工业数据显示,未改性的Ti-MWW催化丙烯环氧化时,PO选择性通常不到85%,副产物占比超15%,相当于每生产1吨PO要浪费近300公斤原料;而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半衰期)不足10次循环,频繁更换增加了生产成本。
给催化剂“洗个氟澡”:氟化钾后处理,精准“修补”活性位点
为了让Ti-MWW“专心工作”,团队想到了“氟化钾(KF)后处理”——用KF溶液对合成好的Ti-MWW沸石进行浸泡处理,就像给催化剂“洗个氟澡”,让氟离子(F⁻)与沸石表面的位点发生作用,精准“修补”缺陷。
“这‘氟澡’可不是随便洗的。”团队成员解释,KF中的氟离子能选择性地与Ti-MWW表面的多余酸性位点结合,就像“堵住漏水的水龙头”,减少PO水解的副反应;同时,氟离子还能调整沸石的孔道结构,让丙烯分子更容易接触到钛活性位点,就像“拓宽厨房通道”,让厨师拿取食材更顺畅(Fig. 1)。这种后处理方法操作简单,只需将Ti-MWW沸石与KF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搅拌反应,再干燥焙烧即可,适合工业放大生产。
“穿氟衣”的催化剂表现如何?PO选择性提升,重复用10次仍高效
团队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氟衣”的效果。首先是催化剂“体检”:X射线衍射(XRD)显示,改性后的Ti-MWW(Bf-Ti-MWW-KF)保持了原有的晶体结构,说明KF处理没有破坏沸石骨架(Fig. 1a);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则表明,其比表面积和孔容略有增加,孔道分布更集中,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扩散(Table 2)。
更关键的是催化性能测试。在丙烯环氧化反应中,Bf-Ti-MWW-KF表现亮眼:与未改性的Ti-MWW相比,PO选择性显著提升(Table 1),副产物丙二醇的生成量减少了约40%,说明氟离子成功“堵住”了导致水解的酸性位点;丙烯转化率也有所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成的PO更多。稳定性测试中,Bf-Ti-MWW-KF重复使用10次后,活性仍保持初始值的85%以上,而未改性的Ti-MWW使用5次后活性就下降到60%以下,“相当于给催化剂‘穿上耐磨服’,干起活来更持久了。”
绿色化工新方向:低成本改性,助力PO生产“提质降耗”
团队指出,这种KF后处理方法不仅提升了催化性能,还具有“低成本、易操作”的优势——KF价格低廉,后处理过程无需复杂设备,相比其他改性方法(如贵金属掺杂)更适合工业推广。丙烯环氧化作为化工基础反应,其效率提升将直接降低PO的生产成本,进而推动塑料、涂料等下游产业的绿色化发展。
“未来,我们还计划优化后处理条件,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让‘氟衣’催化剂在更多化工反应中发挥作用。”团队表示,该研究为沸石催化剂的改性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推动我国在绿色催化领域的技术进步。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