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其归为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I型⑴。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在脑卒中后1至3个月发生,其发病率在13%至55%⑵,主要表现为肩部、手部的肿痛,活动障碍,或者伴有局部皮色改变。目前认为主要机制是脑卒中后影响到颅脑内的血管运动中枢,引发患者出现血管痉挛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⑶。
按其发展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为突然出现的偏瘫一侧手部浮肿、疼痛,肩部也为之痛楚,因浮肿、疼痛又使活动进一步受限;当被动活动时,其肩、手及上肢肌肉剧烈疼痛,而且多伴有肩关节半脱位,手部皮肤变薄及颜色改变、脱屑,手指多呈伸直位,不能屈曲。
中期可有明显的手部肌肉萎缩、疼痛及水肿,手指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晚期患手则已出现特征性畸形,手的运动功能将永久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病因病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属中医“痹症”;“偏瘫肩”范畴。早在古医籍中就可见相关论述,如《针灸甲乙经》曰:“偏枯,臂腕发痛,时屈不能伸……肩时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重,腕疾。”《针灸大成》云:“中风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握物。”《素问•痹论》言:“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医宗必读》说:“脉痹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流而不行,故瘕痹,肌肉热极……,皮肤色变。”《病因脉治》载:“热痹之症……筋骨痛不可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云:“筋痹则筋挛节痛,屈而不伸。”《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骨痹者……,骨节拘挛……,骨重难举……,以致肉卷而挛缩也。”
中医学认为肩-手综合征乃“因虚致瘀”的“本虚标实”之征。患者素体肝肾不足,肾精亏虚不能生髓充骨,肝血不足不能濡筋养络,使气滞血瘀,枢机不利,脉络不通则肌肉挛缩疼痛;中焦虚弱,运化不足致水湿内停,水液泛溢肌肤故手肿胀。
[针灸方法]
取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极泉穴、合谷穴、后溪穴、中脘穴为主。手肿胀明显者加十宣穴。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肢手腕部系止血带,医者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亦可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对准消毒后的十宣穴处快速点刺,接着用双手拇、食指分别由手掌部向手指末端挤压之尽可能的是颜色较深的瘀血、沉积于肿胀部的蛋白质成分外泄变至鲜红色为佳(每处约挤出不少于2毫升的血液、沉积的蛋白质成分)。为便于瘀血等能够顺利外泄在挤压时可以用75%的酒精反复搽拭针刺处。术毕将止血带解除、血迹搽拭干净后再用络和碘常规消毒。
患者改取患肢在上的侧卧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取一次性针灸针直刺中脘穴1.2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针尖向极泉穴方向分别刺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施以大幅度捻转手法以患者觉有麻胀感向同侧手指方向传导,医者看到患侧上肢、手指有抽动为度。合谷穴透刺后溪穴,施以大幅度捻转手法以医者看到患侧手指伸展,触之柔软为度。将预先做好的中间有一小洞洞的硬纸片经针尾套于针灸针上并将其自然放置于针刺局部表皮,取约2厘米长之艾段1节套在针柄上(其艾段下端应距皮肤3厘米许)施温针灸(由艾端下方点燃令其自燃,在施术过程中,如患者觉施灸处明显灼烫,可在前硬纸片下再加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至自燃至成灰后去掉为一壮,如前法连续施温针灸3至5壮。
隔日点刺放血一次,直至肿胀、脱屑完全消失。
24小时内十宣穴处应保持干燥、清洁,禁止湿水。
[穴方简释]
遵“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之训,选取手三阳经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分别从不同方向向肩关节的“开关”极泉穴透刺,促使“肩-手泵”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患肢循环,消除肩手痉挛,达到“深刺治邪深远痹”的作用。合谷穴透后溪穴时针刺穿透掌浅弓与掌深弓之间可直接刺激尺神经深支,正中神经的分支,无名指、桡侧半、中食指及拇指肌肉的正中神经运动支。对改善手指拘挛、指掌麻木、指腕功能障碍均有明显效果。中脘穴属任脉,为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位于膈以下脐以上,膈下脐上属中焦,是脾胃所在的部位,针刺之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十宣穴别名鬼城、指端、手十指头,属上肢部经外奇穴,从经脉循行方面来看,十宣穴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阴心经五条经脉在手指部交会循行之处,为人体气血输注聚会之所,在该处点刺放血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和神经营养功能,降低局部毛细血管的渗透性,从而恢复肢体局部神经血管的正常功能,通过神经反射功能刺激、唤醒和恢复脑细胞活力。诸穴巧妙配伍,针灸并施使气血灌注周身,患肢痹关开启,气行瘀散,痛止肿消。
又一方:
[针灸方法]
取阿是穴。患者取舒适体位将患部暴露,常规消毒后,医者以左手拇、食二指将阿是穴局部皮肤向周边扒紧,右手用镊子挟住图钉型揿针的尾部垂直刺入阿是穴,再将针尾部的圆圈平放于皮肤上并用创可贴固定。保持埋针处皮肤的清洁和干燥,禁用手抠,防止揿针和创可贴脱落。
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鱼虾等上火之品。春、秋、冬季每3至5天一次,夏季每天1次换贴,左右交替施术。
[穴方简释]
揿针又称为图钉形皮内针,外形如极小的图钉,针体细而短。遵“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之训,将揿针刺入阿是穴处可产生持续效应,提高腧穴的兴奋性和传导性,达到良性、双向性调节的作用,能够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⑷。
[特别提醒]
由于肩部、手部有丰富的血管网与复杂的神经相毗邻,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极泉穴、合谷穴、后溪穴透刺时不宜频繁提插,以免刺破动脉、造成神经的机械性损伤!
分别从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不同方向向极泉穴透刺时应注意针刺角度、方向的正确,防止针刺诱发气胸!
对于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延伸阅读]
肩-手综合征多在脑卒中后3个月出现,发生概率约为74. 1%⑤,如果临床干预不及时,可能导致手部或整个上肢永久畸形、功能丧失,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和预后均造成了不良影响⑥。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⑦。西医学认为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肩-手泵”机制的损伤、局部肢体关节的循环障碍及抑郁焦虑的心理问题等因素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有关⑧⑨ 。临床治疗主要以良好肢体位摆放、针灸、向心缠绕疗法、神经阻滞、镜像疗法等联合疗法为主⑩⑾。研究证明,温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所致肩-手综合征,在改善肢体疼痛、肿胀、功能减低方面疗效达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在治疗肢体疼痛、肿胀方面经比较,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改善手功能方面评分高于治疗前,存在差异(P<0.05)⑿。
参考文献
[1]尹正录,孟兆祥,王继兵,等.针刺结合靶向超声药物导入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14,29(3):210-212.
[2]林卉,马铁明.针灸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针刺研究,2012,37(1):77-82.
[3]黄鹏,杨文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33-1135.
[4]宋雪,杨大伟,张立源,等.揿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2):262-265.
[5]ZHENG JL,WU QL,WANG L,et al.A 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her- apy for early pain recovery of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J].Exp Ther Med,2018,15( 2) : 2049-2053.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2011 完全版)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 4) : 301-318.
[7]YAMANAKA H,YAMANAKA H. Relationship between cutaneous temperature and hand edema and allodynia after stroke: the etiology of shoulder-hand syndrome [J]. Rinsho Shinkeigaku,2015,55( 1) : 1-7.
[8]JANKOWSKI PP,CRAWFORD JR,KHANNA P,et al. Pituitary tumor apoplexy in adolescents[J].World Neuro- surgery,2015,83( 4) : 644-651.
[9]刘勇,王宏法,卢丹婵,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 2) : 137-140.
[10]HARTWIG M,GELBRICH G,GRIEWING B. Functional orthosis in shoulder joint subluxation after ischaemic brain stroke to avoid post-hemiplegic shoulder-hand syndrom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Clin Rehabil,2012,26 ( 9) : 807-816.
[11]张旖,李占军,张文龙.疏血通脉汤联合傍针刺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痉挛、血液流变学及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医学报,2020,35( 6) : 1307-1311.
[12]万少松.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1,4(2)134-135.
2025年10月9日星期四
特别声明:
一、以上内容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希望对您有帮助。中医学认为个体有差异,四时有区别。请在针灸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以上内容以笔者学习针灸、临床实践及多年撰写并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中医药杂志》等媒体公开发表的针灸文章为基础,参考文献编写而成。旨在普及针灸知识,让更多的人学习针灸、了解针灸,能正确面对和使用针灸,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三、以上内容归作者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所有!尊重作者劳动成果,分享、复制、转载请联系!
四、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
蔡晓刚,主治中医师,执业医师。《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审稿专家;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针疗法传承人;卫生部医促会"中国特技名医"及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全国特色诊疗专家"证书获得者。
擅长运用"三才针灸法"治疗膝关节肿痛,腕(肘)管综合征,胃脘痞满,面神经麻痹,女性宫寒体冷及子宫肌瘤、乳腺增生,脑卒中后遗症(尤其失语),失眠,甲状腺肿大、结节,风湿及痛疼症等针灸适宜病证。
坐诊地点: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洪达院区(门诊楼四层西区),时间为每周一至周六上午8点至11点半。

来源: 山西洪洞蔡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