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浮动,月华如水,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当亲友围坐共赏明月、分食月饼时,糖尿病患者往往在“尝一口”与“控血糖”之间陷入两难。其实,节日与健康并非对立面,只要用科学的“指挥棒”奏响饮食、运动与监测的“三重奏”,便能在团圆的温馨中守护血糖的平稳,让这个中秋既有“甜味”更有“健康味”。


一、饮食:用“智慧”给团圆宴“减糖”

中秋餐桌向来是“甜蜜的诱惑”:高油高糖的月饼、浓油赤酱的菜肴、香甜多汁的水果……若想稳住血糖,关键在于“巧选、控量、会搭配”。


月饼浅尝,分享为上:传统月饼含糖量高达30%以上,一块50g的广式月饼热量约200千卡,相当于一小碗米饭。建议将月饼切成小块与家人分食,每次仅品尝1/6块,且选择在两餐之间(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食用,同时减少当餐主食量。若偏爱甜味,可搭配普洱茶、乌龙茶或桑叶茶,茶香能解腻,茶多酚也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


餐桌选择,结构先行:进餐时不妨遵循“蔬菜优先、蛋白随后、主食收尾”的顺序。先吃一盘绿叶蔬菜(如西兰花、菠菜),再适量食用鱼虾、瘦肉等优质蛋白(拳头大小的量即可),最后用半碗杂粮饭或全麦馒头收尾。烹饪方式多选蒸、煮、凉拌,避免油炸、红烧,比如用清蒸鲈鱼代替糖醋鱼,用白灼虾代替油焖大虾,让味蕾享受鲜美,也减轻身体负担。


水果巧吃,控量是关键:金秋时节的柚子、梨、草莓等水果升糖指数(GI)较低,可在两餐间少量食用,每日总量不超过200g(约一个中等大小苹果)。切记避开荔枝、芒果等高GI水果,且吃水果后需将其热量计入全天总摄入,避免“隐形超标”。

二、运动:让餐后“微出汗”成为习惯

节日期间久坐闲聊、餐后即卧是血糖升高的“隐形推手”。《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明确指出,餐后运动能显著降低血糖峰值,建议餐后1小时开始,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打太极、跳广场舞等,以身体微微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若晚餐后不便外出,也可在家中“见缝插针”:看电视时起身做拉伸,陪孩子玩“你追我赶”的游戏,甚至洗碗、擦地等家务劳动,都能让身体动起来。记住“久坐不超过60分钟”的原则,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哪怕只是原地踏步,也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三、监测与用药:给血糖“装个安全阀”

节日期间生活节奏打乱,血糖波动风险增高,规律监测与用药是“底线”。建议每日监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若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立即测量血糖并补充15g碳水化合物(如半杯果汁、3块方糖),15分钟后复测,确保血糖回升至安全范围。


用药方面,切忌因“怕麻烦”或“怕影响节日气氛”而擅自停药、减药。若需外出赴宴,可随身携带药物和血糖仪,按原计划定时服用,避免因漏服导致血糖“失控”。

四、细节:让健康融入节日日常

除了饮食与运动,一些“小细节”也能为血糖管理加分:

饮酒要“浅尝辄止”:酒精会抑制肝糖原分解,与降糖药联用易诱发低血糖。若实在无法推辞,可在非空腹时饮少量低度酒(如啤酒100ml或红酒50ml),且避免一饮而尽,同时减少当餐脂肪摄入。

作息规律不熬夜:熬夜会导致皮质醇升高,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即使节日欢聚,也尽量保持23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

心态放松不焦虑:偶尔一次血糖波动无需过度紧张,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即可;若持续升高或出现低血糖症状,需及时就医。


月光洒满餐桌,健康常驻心间。中秋的“圆满”,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温馨,更是身体与生活的平衡。让我们用科学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规律的监测,将节日的甜蜜化为稳稳的幸福,在团圆的月光下,与健康同行,共赴一场“血糖平稳”的中秋之约。

作者: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社工部  国静

来源: 健康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