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正值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后首个全国科普月。为深入践行科普法精神,织密全民防灾安全网,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下简称“地震纪念馆”)联动北川县科协、北川电力公司、地方学校及社区等多方力量,以“七进”活动为纽带,创新采用“线下实操+线上直播”双轨模式,走进校园、企业、社区,累计开展活动11场(线下6场、线上直播5场),覆盖师生、企业员工、居民及网友超11万人次,成功推动防灾减灾教育从“知识知晓”向“技能掌握”跨越,为社会公众送上了一份实用的“安全大礼包”。
校园科普:定制“开学第一课”,播撒安全种子
新学期伊始,地震纪念馆将校园作为防灾科普的核心阵地,为北川县永昌小学、永昌中学量身打造“精神+知识”双融合的“开学第一课”,构建“理论讲解+实操演练+动问答”的沉浸式科普模式。
在永昌小学,纪念馆讲解员黄艳、魏薪橙、刘佳佳以汶川特大地震真实案例为引,用童趣化语言拆解地震成因与预警信号,避免专业知识的枯燥感。现场,讲解员逐一对二年级、四年级学生进行“伏地、遮挡、手抓牢”标准避险姿势指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规范操作;趣味抽答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抢答防灾问题,答对者获赠定制防灾文具、应急哨,在欢声笑语中巩固知识。北川县科协同步带来航模制作课程,将科学实践与安全教育结合,进一步点燃学生科学兴趣。活动最后,社教小分队发放《家庭应急手册》《地震防灾指南》200余份,推动防灾教育延伸至家庭。“我们会持续联合专业机构,让安全教育更实用、更鲜活。” 永昌小学校长倪会表示,副校长袁鹏全程统筹,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走进永昌中学,“学避震、悟精神”主题宣讲引发学生强烈共鸣。讲解员羊芳以《青春无悔不负韶华》为题,讲述武文斌烈士抗震救灾牺牲一线、“钢腿女孩”牛钰逆境成长的故事,让抗震精神深入人心;“长大我就成了你”环节中,程强、唐磊等震区孩子的蜕变故事,更让学生们坚定传承精神的信念。科普环节里,讲解员黄艳通过图文演示,详解地震预警机制与避震要领,将“伏地、遮挡、手抓牢”口诀转化为直观动作,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自救技能。“我要以英雄为榜样,守护自己和身边人!”学生代表的感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企业培训:创新“演练+科普”闭环,筑牢安全防线
针对企业安全生产需求,地震纪念馆聚焦电力行业特点,于9月18日走进北川电力公司,创新推出“实战演练—精准科普—二次演练”闭环培训模式,将地震安全知识与电力应急处置深度结合。
首轮演练中,北川电力公司员工以部门为单位,模拟真实地震场景:从预警信号响起到执行防护动作,再到有序撤离至安全区域。过程中,部分员工在撤离路线选择、应急物资使用等方面的不足被精准发现,为后续培训明确方向。
随后,纪念馆宣讲小分队紧扣问题开展靶向培训:从地震基础认知、电力设备震前安全检查,到震后止血包扎、被困求救技巧,再到电力行业信息上报规范,每一项内容都紧贴企业实际。培训结束后,第二轮演练立即启动——对比首轮,员工防护动作更标准、撤离速度更快、应急响应更高效,此前问题全面整改。“先练找问题,再学补短板,真正把知识变成了实战能力!”北川供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强化应急能力建设,保障电力供应与员工安全。
社区服务:“接地气”科普,守护居民安全
为破解基层群众防灾知识“盲区”,9月11日至12日,地震纪念馆走进绵阳市梓潼县,在文昌镇崇文社区、翠云社区等人员密集区域,开展“防震科普进社区减灾意识筑防线”主题活动,用“方言+案例”让科普知识“听得懂、用得上”。
宣讲现场,工作人员用方言拆解地震预警信号识别、“12秒黄金逃生法则”、被困求救技巧等核心内容,避免“照本宣科”。针对“高层住户怎么避灾”“老人小孩逃生注意事项”等高频问题,工作人员现场模拟场景,手把手教居民掌握伏地、遮挡、手抓牢”姿势及简易止血包扎方法。同时,派发漫画版科普手册2000余份,手册以流程图呈现应急包配置、灾后自救流程,方便老人、儿童阅读。
“以前总觉得地震离得远,今天才知道好多做法都错了!”62岁的崇文社区居民杨庆福攥着标注满重点的手册感慨,“‘不坐电梯、躲承重墙根’‘用毛巾做止血带’,这些都是救命的本事!回去我就备应急包,再给子女讲一遍。”活动现场,居民们围坐倾听、主动提问,不少人用手机拍摄演示动作,热度持续攀升。
线上直播:教师节专题科普,传递温暖与安全
恰逢全国科普月与第41个教师节,9月10日,地震纪念馆推出“致敬园丁,安全同芯”防震减灾科普专题直播(线上首场),将尊师重教与安全教育巧妙结合,为教师群体送上特殊礼物。
直播中,讲解员带领网友“云参观”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与纪念馆《山川永纪》基本陈列,通过展陈图片、案例视频,深入浅出讲解地震成因、预警原理及不同场景避震方法。针对校园场景,重点剖析教室、楼道、操场避震要点,解答“如何将防灾知识融入教学”“怎样安抚学生恐慌情绪”等教师关切问题,反复强调“伏地、遮挡、手抓牢”核心动作。“这是最有意义的教师节礼物!既感受到尊重,又学到实用知识,能更好守护学生安全。”一位教师在评论区留言。此次直播持续100分钟,吸引近万名网友观看互动。
此外,科普月期间每个周末,地震纪念馆还开展4场线上直播,内容涵盖家庭应急包配置、震后自救互救技巧等,累计吸引超8万人次观看,打破地域限制,让防灾知识触达更广泛人群。
成效显著,未来将持续织密科普安全网
此次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是地震纪念馆深化“七进”工作、拓展线上+线下”科普格局的生动实践。截至活动落幕,累计覆盖超11万人次(线下1万人次、线上10万人次),解答群众疑问500余条,有效填补了校园、企业、社区等场景的防灾教育空白,“定制化”“互动式”“立体化”的科普模式获多方认可。
下一步,地震纪念馆将总结经验,持续优化科普体系:深化校馆共建,推动防灾教育融入校园日常;聚焦行业需求,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差异化演练方案;在社区与乡村推行“线上小课堂+线下演练”常态化服务;在线上打造精品直播,结合关键节点扩大科普影响力。“我们将联合更多力量,以更专业的科普筑牢安全防线,为防灾减灾事业贡献更大力量。”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