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炉两觚二烛台,五供陈列见匠心。提到景泰蓝,多数人想到的是皇家气派;提到“五供”,又会联想到传统祭祀。而当这两者碰撞,一起来感受着工艺的魅力和背后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01何为景泰蓝?


景泰蓝,正式名称应为“铜胎掐丝珐琅”。这门工艺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得名“景泰蓝”。《陶雅》一书中对景泰蓝有着形象描述:“范铜为质,嵌以铜丝,花纹空洞,杂填彩釉,夕谓之景泰蓝,今谓之珐琅。”

02器物背后的文化深意


五供,中国民间祭祀用盛供品的五件器皿。由香炉一只、烛台与花觚各一对,五件器皿成一套,合称五供。摆放于宗祠庙宇,祭奠先祖(或信徒供奉神、佛)用来安放香、花、灯、水、果等供品。香炉用于焚香,烛台用于燃烛,花觚则用来插花及供奉吉祥物。五供代表了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中的“五献”,即在拜寿、炼度、施食等仪式中,将香、花、灯、水、果五种献祭品献于神坛之上。五供的纹饰多采用象征祥瑞的图案,如兽面形象、“拐子龙”纹、“宝相花”及缠枝莲等,蕴含着祥和、喜庆、避灾、扬善、祛邪的寓意。

03景泰蓝五供的工艺之美


一套景泰蓝五供的诞生,不仅是数十道精密工序的环环相扣、上百个工时的心血倾注,更是与火焰无数次惊险的博弈;它最终呈现的,既是视觉上的富丽堂皇,更是匠人精神极致化的物化体现——那种专注、耐心与对完美的不懈追求,这种在喧嚣中沉心锤炼的“匠造之心”,本身就如同一场虔诚的修行。

一器一纹,皆藏天地;一釉一彩,都是春秋。真正的传统工艺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让我们在触摸细节时,读懂过大师的匠心与智慧,在感受美学时,找到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场工艺与文化的邂逅,等你来亲身体验。


图片来源|国大师博物馆

图文编辑|吴萱  马镔媛

图文审核|陈威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