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斯的REBT,把心理学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建构,这个转折点正是范式革命的核心,更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科学革命”叙事脚本。
第一幕:旧范式——心理学界的“古典时期”
在埃利斯闯入之前的20世纪中叶,心理学界主要由两大范式统治——
精神分析王国。弗洛伊德的理论是绝对的权威。它认为人的问题根源于潜意识的性冲动和童年创伤。治疗方法漫长、被动且充满神秘色彩——患者躺在长椅上,分析师在背后进行旷日持久的解析。
行为主义堡垒。斯金纳等人主张,只有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内心如“黑箱”,无需关注,只需通过“刺激-反应”来塑造行为即可。
以上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人都被视为过去的“受害者”。要么是潜意识的奴隶,要么是环境的产物。治疗被动、漫长,且将改变的主动权交给了治疗师或环境。
第二幕:闯入者——心理学“小白”的叛逆
阿尔伯特·埃利斯,这个“闯入者”的背景本身就极具颠覆性,难免令不少业内“大咖”小有忿然——
他并非正统心理学出身。最初是从事商业和文学,后来才转向临床心理学。这种“跨界”背景让他没有对旧范式产生根深蒂固的敬畏。
他自己就是自己理论的第一个“病人”。他年轻时极度害羞,特别是在公众演讲和与女性交往方面。他通过强迫自己主动接触、挑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成功克服了这些障碍。这种亲身经历让他坚信:人可以主动改变自己的思想来改变情绪和行为。
他对精神分析感到失望。他曾接受并实践精神分析,但他发现,尽管患者能没完没了地“洞察”自己的过去,他们的核心问题却依然存在。他称之为“bullshit”(胡说八道),认为这只是在培养“高级的、一文不值的知识分子”。
第三幕:抵制——异端的宿命
当埃利斯在1950年代开始提出REBT的核心思想时,他遭遇了业内强大的抵制——
他挑战了权威。他公然反对弗洛伊德,这在当时无异于科学界的“亵渎神明”。
他触动了学术界的“奶酪”。精神分析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培训、认证和权力体系。REBT的出现直接威胁到了这个体系中许多人的学术地位和生计。
先行者自身的特质。埃利斯本人以其直言不讳、强硬甚至好辩的风格著称。他乐于扮演“异端”和“麻烦制造者”的角色。这种个人风格虽然有力地传播了他的思想,但也无疑加剧了外界对他的疗法本身的抵触情绪。
他的方法过于“简单”。他的ABC模型(A-诱发事件,B-信念,C-情绪和行为后果)看起来太简单了,很多人无法理解,或者认为这不过是肤浅的“积极思考”,似乎把复杂的心理问题过度简化了,所以遭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轻视。
而且“粗暴”。他的疗法是主动的、指导性的、对抗性的,甚至会直接面质患者的非理性信念。这与当时治疗师“中立、共情、不干预”的形象格格不入。他被许多人视为“野蛮”、“不近人情”。
第四幕:革命——REBT带来的范式转换
REBT的革命性,正如同哥白尼的日心说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于它彻底颠倒了因果关系的核心——
旧范式:A → C(诱发事件直接导致情绪后果)
例:“我被解雇了(A),所以我抑郁了(C)。”
REBT新范式:A → B → C(诱发事件通过你的信念,才导致情绪后果)
例:“我被解雇了(A),因为我抱有‘我绝对必须做好这份工作,否则我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的信念(B),所以我才会感到抑郁和羞耻(C)。”
这场革命的核心武器是“认知”。REBT首次系统性地指出:
问题的根源在于信念。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评价和信念(特别是那些“必须”、“应该”、“绝对”的非理性信念)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困扰。
人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我们不是潜意识的奴隶或环境的产物,我们对自己的情绪负有责任,同时也拥有改变它的能力。
治疗是主动和教育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更像一位“教师”或“教练”,教给患者一套识别和辩论非理性信念的方法,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治疗师。治疗是短期、高效且指向未来的。
尾声:新纪元的开启
埃利斯和REBT的故事,准确地折射出一个颠覆性的新思想在挑战旧有权威时所必然经历的阵痛。埃利斯就像心理学界的“伽利略”,他坚持“信念”这个核心变量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尽管最初被主流所嘲笑和排斥,但他的理论却引领了一场范式革命,最终彻底改变了现代心理治疗的格局。REBT的思想如同一颗火种,最终点燃了整个心理学界的“认知革命”——
有效性的证据:随着实证研究的发展,REBT以及其后继者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大量研究证明对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问题具有显著疗效。
开启了认知革命:REBT被认为是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开山鼻祖。它成功地将认知因素带回了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视野,为后来贝克(Aaron T. Beck)的认知疗法等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REBT,就没有后来的CBT。
广受欢迎和接纳:今天,REBT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广受欢迎和接纳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技术。以REBT为原型的CBT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流行、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当年批评它的许多观点,如今已被整合进更成熟、更富共情的CBT实践中。
范式转移的完成:心理学的主流从“挖掘过去”转向了“改变当下的认知”,从“被动分析”转向了“主动干预”。这场革命让心理学变得更加科学、实用和高效,真正惠及了亿万普通人。
所以,这个故事远不止是一个“小白变黑马”的励志故事。它是一个关于科学如何通过挑战权威、颠覆常识而进步的经典案例。埃利斯这个“局外人”,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叛逆的精神和对实践效果的坚持,成功地发动了一场心理学的“库恩式范式革命”,将人类对自身心理的理解和治疗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他证明了,有时候,最大的创新正来自于那些不被传统束缚的“闯入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科普中国、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作者李不言)
来源: 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