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日益威胁城市安全与居民健康。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确保高质量生活环境,已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的关键议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数字与智慧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刘慧民,正是一位在这一领域深耕的青年学者。


▲刘慧民

为城市“降温”

气候适应性空间规划,是刘慧民的核心工作。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都比较前沿和宏大的方向,刘慧民更关注城市尺度下的热岛效应。“热岛效应不只是简单的城市区域高温化,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健康舒适水平,而空间规划是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抓手。”她生活的武汉,曾长期列居“四大火炉”行列,直到近年才摘掉这顶帽子。“武汉是我国较早基于空间规划来缓解热岛效应的城市,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湖北省青年人才项目的支持下,刘慧民以武汉市为例,围绕其建成区热岛效应规划调控进行攻关。“城市气候像人的情绪一样千变万化,单一时间点的观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难以捕捉到一个人的性格底色。”为此,她将传统单一时间断面的调控机理研究,拓展到长周期视角下的关键基因挖掘,为新时代空间治理提供更稳健可靠的决策依据。

“气候适应需求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真实的城市发展建设还需要统筹考虑很多其他社会经济生态目标。”刘慧民表示,多目标协同将是她今后的工作重心之一。“短期内可能未必有重大突破,但只要把科研做扎实,后期服务实践也会更有成效。”

在跨界中迭代

刘慧民是一位跨界者。2013年夏天,她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拿到硕士学位。恰逢规划行业掀起了技术应用浪潮,她也先后进入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为一名城市规划师。两年后,她考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又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逐渐在规划行业扎下根来。

“我的两位导师都拥有跨学科背景,他们的团队在专业上非常多元,看问题的视角也非常有特色。”博士阶段,跟随詹庆明教授参与遥感学院主持的国家重点项目时,刘慧民在一次次项目研讨会中深刻感受到科研的严谨之道,完成了自己的科研启蒙。在香港中文大学期间,黄波教授的包容、尊重与信任也在她脑海中留下珍贵的记忆。这些经历深刻塑造着她的科研品格,2022年重返武汉大学后,这一切也在她手中传承下去。作为一位引路人,她注重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自省能力。


▲刘慧民(左三)团队合影

“观察、吸纳,而后自省、改正,从而实现迭代,这对科研人很重要。”刘慧民表示,她不希望自己过早定型,常与一众青年学者互相鞭策和鼓励,通过反复迭代让自己栽下的科研之树更加茁壮。近期,她正以领衔专家中的主要作者身份参与《第五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撰写工作,期待从更多元的视角来理解城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

把握住每一次成长机会,拓展未来更具综合性、更有效的气候适应性空间规划探索——刘慧民身上有这样一股劲。“我想沉下心来做点事,不被外界的浮躁之风吹跑。”要对抗“六便士”,心里要有一轮“月亮”。而热爱科研,并拥有捍卫这种热爱的能力,就是她心中的月亮。

来源: 科学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