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知识,点亮学子科学梦,2025全国科普月期间,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科普进校园活动在石家庄市智汇小学举办,为青少年打开了探索科技奥秘的大门。

        2025年9月26日,生物与食品所的科普团队成员马春红、朱金永、赵璞、许大金走进石家庄智汇小学,为该校师生带来了  一场为“播下科学种子,守护成长未来””的趣味农业科普盛宴。智汇小学师生共计900余人参与活动。

       赵璞博士作的《玉米简史-从杂草到主粮》、许大金博士《神奇的种子》科普讲座,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奇妙的种子: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颗小小的种子,身体里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吗?”活动在科普基地负责人马春红研究员基地的情况介绍中拉开帷幕。讲座伊始,赵璞博士科普讲座“玉米的前世今生”,化身“玉米历史学家”,从美洲大陆的野生大刍草,讲到哥伦布将它带向世界,再到如今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的甜玉米、糯玉米、水果玉米等各式品种。讲座不仅是一部玉米的“进化史”,更是一部浓缩的农业科技发展史。许大金博士老师以“神奇的种子”为主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为同学们讲述了种子如何作为生命的起点,穿越万年时光,孕育出灿烂的农耕文明。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惊叹于自然界这最微小却又最伟大的奇迹。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触得到的科学:实物展出的魅力

       如果说讲座是知识的灌溉,那么实物展出则是感官的盛宴。在操场设立的“种子世界”实物展台前,围满了兴致勃勃的同学们。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大豆、花生、绿豆等常见作物的种子,以及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瓜果花卉种子,让孩子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观察和触摸这些“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小心翼翼地拿起种子,对比形状、大小和颜色,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原来我们每天吃的米饭,小时候长这样!”一名五年级学生兴奋地说。



      筑牢安全意识:从田间到餐桌的守护

       活动同期展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食品安全”知识展板,则为这场科学之旅增添了重要的“安全”维度。科学辟谣小知识“苹果等水果打蜡会致癌吗?”“出现打个空心草莓是因为使用了激素或膨大剂吗?”等等问题,同学们认真阅读着展板上的知识点,理解并记住。这些内容将抽象的安全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指南,引导孩子们从小建立“食品安全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成为家庭食品安全的“小小监督员”。石家庄智汇小学刘校长在活动后表示:“这样的科普活动非常及时且必要。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对农业科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将质量安全的理念根植于他们心中,这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乃至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意义深远。”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户外科学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农业科学知识与实物,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丰富的项目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更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作者:马春红  朱金永  赵璞  许大金

工作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

来源: 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