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这件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对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近日,因多发性脑梗死导致吞咽困难、进食呛咳而不得不留置胃管维持营养的73岁患者陆先生,被家人送入江湾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治疗,通过科学专业的康复治疗后逐步恢复吞咽功能,顺利拔除胃管,恢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01入院评估:口腔期及咽期吞咽功能严重受损

入院时,言语治疗师为陆先生进行详尽的吞咽功能评估。洼田饮水试验为V级,FOIS(经口进食功能量表)仅2级,舌运动功能差,咳嗽反射、咽反射均明显迟钝。同时,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MMSE)仅15分,伴随认知障碍,这给康复带来更大挑战。

02个性化康复方案:多技术协同助力康复

面对陆先生复杂的病情,康复团队制定分阶段、个性化的康复目标:

近期目标:2周内提高舌肌力量及咽反射,以改善患者食团转运能力差及吞咽启动延迟。

远期目标:1月内,争取拔除胃管,可恢复蜂蜜状食团的经口进食能力。

康复方案每日40分钟,结合多种技术,包括:

1.口腔感觉训练(冰酸刺激):使用冷冻柠檬汁棉棒刺激口咽部,通过冰的冷刺激和柠檬的酸刺激,提高吞咽反射的敏感性,增强感觉输入,帮助唤醒吞咽反射。

2.舌肌力量训练引导患者用舌尖顶住压舌板或舌压板,反复向前、向上、向后用力,增强舌肌的力量和灵活性,从而提高食团的推进能力。

3.低频电刺激治疗利用低频电流刺激咽部和喉部相关肌肉,促进肌肉活性,增强喉部提升功能,有助于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

4.咳嗽训练:一次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可连续咳嗽3声,咳嗽时身体前倾,头颈屈曲,张口咳嗽将痰液排出。再停止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之后平静呼吸片刻,准备再次咳嗽。

5.饮食调整与进食姿势指导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调整食物稠度,采用易咀嚼、易吞咽的食物。同时指导其采用前屈位(低头)进食,减少呛咳和误吸风险。

03康复过程:多方协作与细致关怀

康复过程中,陆先生由于体力和认知受限,难以长时间持续训练。康复团队因人施策,将训练分为多次短时进行,既保证训练量,也减轻患者疲劳。家属的积极配合与鼓励,团队成员的悉心指导,让陆先生逐步建立起康复信心。

04康复成效:重获“自主进食”的能力

经过一个月的综合康复治疗,陆先生的吞咽功能显著改善,洼田饮水试验从V级提升至Ⅲ级,FOIS从2级提升至4级,可完全经口进食蜂蜜状食物,咽反射正常,吞咽启动延迟明显改善。最重要的是,陆先生逐步摆脱对胃管的依赖,能够在照护人员监护下安全自主进食,生活质量也随之显著提升。

05多学科协作,精准康复保障

吞咽障碍并非不可逆转,江湾康复团队建议:在发现吞咽障碍时,要及时就医评估。一个成熟的吞咽康复团队由主任医师领衔,联合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耳鼻喉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协作,能够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康复方案,帮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拥抱美好新生活。精准的评估、科学的训练和团队的力量,是患者康复路上的坚实后盾。

END


作者:徐晓慧 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 康复治疗师

审核:张弘 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居家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罗振东 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康复医学科名誉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康融合工作委员会常委

编辑:贾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来源: 康复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