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湘红段跃初
2016年4月13日,史蒂芬・霍金的微博账号发布了一条震动科学界的消息:“我们将启动‘突破摄星’计划,让人类探测器首次抵达另一颗恒星。”这条附带中英双语视频的宣告,背后站着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这位靠投资阿里巴巴、Facebook狂赚百亿的资本大鳄,一口气砸下1亿美元启动资金,还拉来扎克伯格加入监督委员会。
按照计划,这个野心勃勃的项目要制造数千个邮票大小的纳米飞船,每个仅重几克,依靠地球上的巨型激光阵列推进,将速度加速到每秒6万公里——相当于光速的20%。这样一来,探测器只需20年就能飞到离太阳系最近的比邻星,再用20年传回数据,人类有望在50年内看到比邻星b的真实面貌。当时NASA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评价:“这是自阿波罗计划以来最激动人心的太空探索构想。”
从狂热启动到悄然沉寂:9年烧光1亿美金
项目初期的进展曾让人振奋。2017年,团队成功测试了毫米级的“星芯片”原型,证明微型探测器能承受太空辐射;2018年,他们在加州沙漠搭建了小型激光发射装置,实现了对光帆模型的精准操控。米尔纳在2019年的发布会上信心满满:“我们已解决70%的技术难题,下一个十年将建成首个全尺寸激光阵列。”
但现实很快露出獠牙。首先是激光功率瓶颈——要将探测器加速到光速20%,需要百万千瓦级的连续激光束,而目前人类最强的民用激光装置功率仅能达到万瓦级,差距整整100倍。哈佛大学物理学家阿维・勒布坦言:“单是建造激光阵列的供电系统,就需要相当于一座中型核电站的容量。”
更致命的是材料难题。探测器的光帆需要比头发丝还薄100倍的聚酰亚胺薄膜,既要承受激光的巨大压力,又要抵御星际尘埃的撞击。2020年的测试中,即便使用最先进的材料,光帆仍在模拟撞击中出现了不可修复的破损。雪上加霜的是数据传输问题:比邻星距离地球4.3光年,微型探测器的信号传到地球时,强度已衰减到初始值的万亿分之一,现有技术根本无法接收。
2023年起,“突破摄星”的官方网站不再更新进展,米尔纳的公开演讲中也鲜少提及该项目。据《科学》杂志披露,截至2024年底,1亿美元启动资金已基本耗尽,而激光阵列的建造连10%都未完成。曾经热闹的项目办公室只剩下3名留守研究员,被誉为“星际航行曙光”的计划,悄然沦为资本盛宴后的残局。
富豪资助的双面镜:自由探索还是任性赌博?
“突破摄星”的夭折并非个例,而是富豪资助科学项目的典型困境。这类资金往往带着强烈的个人意志烙印——米尔纳此前就曾豪掷1亿美元资助地外文明搜寻计划(SETI),同样是“脑洞大开却缺乏落地路径”的项目。这种“兴趣驱动”的投入,与政府资助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的数据显示,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平均评审周期为18个月,需通过同行评议、可行性论证等多道关卡;而私人捐赠项目的决策往往在数月内完成,甚至仅凭富豪的个人偏好。莱因韦伯基金会2025年向五所大学捐赠9000万美元支持理论物理研究时,创始人拉里・莱因韦伯直言:“我不需要看复杂的预算报表,只支持我认为有趣的人。”
这种灵活性有时能催生意外突破——谷歌创始人佩奇资助的抗衰老研究,就在2023年取得了延长实验鼠寿命30%的成果。但更多时候,富豪的“科学任性”会造成资源浪费。2011年,“电池大王”钟馨稼向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捐赠1000万美元,专门研究他发明的稀土锂电池,却对国内同领域研究分文未捐。更荒唐的是,这笔资金竟来自公司账户,最终因“挪用公款”被股东起诉,导致企业破产清算,原本有前景的技术也随之夭折。
私人资金还可能暗藏利益陷阱。正如科学家们的分析指出,制药公司资助的研究中,有37%会偏向于证明其产品有效,而政府资助的同类研究中,这一比例仅为12%。2022年,某科技巨头资助的AI伦理研究被曝刻意淡化算法歧视问题,只因相关结论可能影响其产品销售。
科学的未来:如何驯服资本的野马?
尽管风险重重,私人资金仍是基础科学的重要补充。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在基础研究中的资助占比已从1960年代的75%降至2021年的50%,而私人慈善投入占比则飙升至40%,年金额达247亿美元。关键在于建立“任性防火墙”,让资本的力量服务于科学规律而非个人意志。
加州理工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设立了“科学信托基金”,将富豪捐赠与具体项目剥离:捐赠者可指定资助领域(如天体物理、生物工程),但无权干预研究方向;项目进展由独立的学术委员会评估,若连续两年未达预期则暂停资金。该模式下,2018年接受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捐赠的量子计算项目,虽未实现突破性进展,却培养出5名青年科学家,衍生出3项实用技术。
“突破摄星”的教训更提醒我们:伟大的科学需要理想主义,但不能脱离现实土壤。正如NASA前科学家艾伦・斯特恩所说:“星际航行终有一天会实现,但它需要的是持续百年的系统性投入,而非富豪一时兴起的赌注。”当资本的狂热冷却后,留下的应该是技术积累而非一地鸡毛——这或许才是对那些夭折的“科学梦想”最好的告慰。
参考资料:How a Billionaire’s Plan to Reach Another Star Fell Apart/Scientific American
来源: 科普文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