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慧眼看灾害”,从此开启了我的防灾科普之路。最初只是图文创作,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我也陆续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小红书、腾讯新闻以及“浙视介”等平台开设了同名账号,尝试用更多元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
【尊重传播规律,但不能被规律裹挟】
毋庸置疑,我们正处在一个拥抱短视频的时代。同样的信息内容,以视频形式呈现,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播放量;而以文字形式发布,十万阅读量可能已是天花板。目前短视频平台已成为重要的科普传播载体,但同时也想强调一个观点:尊重传播规律,但不能被规律裹挟。
视频的核心在于“短”,通常要求控制在1分钟以内,甚至是30秒以内。这种时长限制,迫使创作者大量采用碎片化、强刺激、高密度的表达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常常与科学所倡导的严谨、系统、求实精神相悖,极易造成断章取义,引发误解。
因此,我们要尊重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积极创作适合短视频的科普作品,但绝不能让创作完全围绕“短”字打转。我们应当追求“一次创作、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立体化模式。举个例子,前两年我在公众号上陆续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浙江古建筑的科普文章,这些文章每篇四五千字,将历史文化与建筑安全巧妙结合,一手牵着科学,一手牵着文学。从流量角度看,它们或许只是池塘里悄然泛起的一朵水花,几乎无人问津。
但它们的价值并未止步于点击量。
第一,我将这些文章整理成书——《美成在久:探访浙里乡村的安居魅力》,已于去年下半年正式出版。这是一次从数字内容到纸质出版的升华。
第二,其中两篇内容被改编为科普讲解作品——《跨越山海的编织桥》和《野百合也有春天》,分别在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中荣获最高奖项。它们不仅传递了知识,也为科普竞技增添了一份诗意与厚重。
但这并不是终点。
今年5月底,千岛海沟连续发生地震,再次牵动公众神经。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第一时间联系我,邀请做一期专题直播。得益于前期积累的详实资料与图件准备,我很快完成了高质量的内容输出。而就在7月底,俄罗斯勘察加半岛发生8.7级强震并引发海啸,波及我国浙江北部沿海。当天,我又迅速录制了一期短视频,核心内容依然源自那篇最初的文章。这说明厚植于基础创作,才能实现多元生成与快速响应;拥抱短视频,但绝不局限于短视频。
【关于对应急科普的理解与实践】
首先,公众对应急科普的需求从未减弱。从各类调查数据来看,安全类、应急类科普始终位居公众关注前列。去年12月,第三届全国科学脱口秀大赛决赛现场,在成人组一等奖的6位选手中,超过一半的作品聚焦安全主题。这说明,安全是每个人心底最真实的关切。第二批科学传播达人也有不少来自安全相关行业。对此,我们都深有体会:应急科普常常面临一种尴尬境地——“平时无人问津,事发谣言四起”。正因如此,做好应急科普,既是稳定社会情绪的责任担当,也是传播科学精神的重要契机。
其次,如何做好应急科普?我用两句话概括:功在平时,拳不离手;直面需求,以理服人。
“功在平时”意味着,不能等到突发事件发生才临时抱佛脚。许多图片、动画、数据模型,都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持续积累。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长期的创作训练,面对突发舆情时,很难迅速产出既科学准确又通俗易懂的内容。举个例子:如果某地发生一次明显有感地震,仅仅发布一条“地震是什么?”的科普,显然无法满足公众当下最迫切的需求——他们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会震?会不会再震?有没有危险?去年9月18日,安徽合肥肥东县发生4.7级地震,杭州等地有明显震感,我迅速推出三支科普视频:
第一篇从地质构造角度,解读该区域为何会发生地震;第二篇从构造特征与历史数据出发,分析后续发生强震的概率为何较低;第三篇是针对网络热议话题——“震感这么强,是不是地震局改了震级?”——专门澄清误解,解释震感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条件的关系。这三支视频发布后,传播效果良好,评论区反馈积极。尤其是第三条,直接回应了公众疑虑,起到了“止谣于未起”的作用。
类似的做法也应用于今年年初的银川4.8级地震、日喀则6.8级地震等热点事件。每一次“定制化”的科普输出,都是基于对公众心理与信息需求的精准把握。而读者的提问,反过来又不断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去年3月8日,在之江实验室,我郑重接过“科学传播达人”的证书。这个身份,不仅是认可,更是一座桥梁——连接我的专业背景与“浙视介”平台,连接个体创作与主流媒体资源。
【不能忽视媒体对科普创作的帮助】
说到媒体,我们就不能忽视媒体对科普创作的帮助,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引导。记者朋友往往能站在受众视角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是我们“身在此山中”所忽略的盲点。二是对抗惰性。科普创作本质上是一种“额外付出”。周忠和院士曾指出科研人员做科普存在“四不”现象: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前三个“不”,归根结底是态度问题。而媒体的约稿、直播邀约、栏目合作,恰恰是一种外部推力,帮助我们克服拖延与懒惰,保持创作节奏。
做科普不难,做好科普不易;科普的门槛不高,但天花板很高。真正拉开差距的,往往不是技术或平台,而是背后那份兴趣与热爱。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大多数科普创作的时间,其实是牺牲了吃饭、娱乐甚至睡眠换来的。
2021年12月22日晚,江苏常州发生4.2级地震。我连夜撰写文章《常州4.2级地震,是惊醒,也是警醒》。文章发布时间是凌晨1点37分,那一刻很疲惫,但看到最终阅读量突破207万时,又觉得一切值得。
2024年年12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科学脱口秀决赛现场,3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科普爱好者同台竞技。我翻看选手名单,发现自己可能是极少数主动报名参赛的人之一。我的作品《小明躲在床底下》,用段子讲地震避险知识,最终获得一等奖。拿奖并不是目的,真正的愿望,是让地震科普通过“科普中国”这样的权威平台,持续发光发热,影响更多人。
科普之路漫长,但它值得我们倾注热情与智慧。决定一件事上限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情怀与格局。科普,正是如此。
来源: 浙江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