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见过这样的人:体重不轻、肚子圆滚,但爬几层楼就气喘吁吁,提个购物袋都费劲?他们可能不是单纯的“胖”,而是身体存在一种被忽视的不健康状态——肌少症性肥胖。


肌少性肥胖人群正受着双重打击

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 欧洲肥胖研究学会联合发布《专家共识:肌少症性肥胖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将肌少症性肥胖(SO)定义为:肌少症和肥胖同时存在的状态(The co-existence of obesity and sarcopenia)。简单来说,它是机体受到“胖”和“肌肉流失”的双重打击。

肥胖: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过度堆积;

肌少症:骨骼肌质量减少、力量下降,身体变得虚弱。

这两种问题单独出现已够棘手,一旦合并,代谢紊乱、跌倒骨折、甚至死亡风险都会成倍增加。更可怕的是,它偏爱60岁以上、久坐不动、营养失衡的老年人,但别以为它只是老年人的专属,随着年轻人越来越陷于“久坐+外卖”的不良生活方式,这个疾病的发病年龄正逐渐提前。


一,3个信号 自测风险

肌少症性肥胖的狡猾之处在于:体重可能正常甚至超标,掩盖了肌肉流失的真相。比如,一个BMI 28的老人(亚洲标准已属肥胖),若肌肉量极低,脂肪比例超高,就属于“虚胖”——外强中干。因此也较难发现,易被忽视。

在这里,教大家自测风险的方法:牢记3个信号更好分辨

信号1 腰围超标:男性≥90cm,女性≥80cm(亚洲标准);

信号2 力量下降:拧不开瓶盖、从椅子上起身都吃力;

信号3 易疲劳:走10分钟就腿软,易跌倒。

提示:若合并糖尿病、心衰等慢性病,风险更高。

二,如何科学应对肌少性肥胖?

如果怀疑有肌少症性肥胖,建议尽早至医院明确诊断及干预。

三,诊断:医院精密检查

肌肉功能测定:可以通过手握力测试、5次起坐时间,来判断肌肉的功能是否处于正常水平;

身体成分分析:DXA(双能X射线)、BIA(生物电阻抗)、Inbody测量仪精准测量肌肉和脂肪比例。

干预:关键在“增肌减脂”

四,若确诊为肌少性肥胖,建议在专业的营养师、医师指导下进行饮食、运动、药物的干预。

饮食:补充蛋白质,比较适宜的食物有鸡蛋、鱼肉等,并且搭配维生素D;

运动:抗阻训练(举哑铃、弹力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每周至少3次;

药物:肌抑制素抗体辅助治疗。


给普通人的建议

比起治疗,预防肌少症性肥胖的发生更重要,对于普通人,请收好以下预防建议:

定期体检:50岁后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成分分析;

拒绝“躺平”:哪怕每天散步30分钟,也能减缓肌肉流失;

警惕快速减肥:节食虽降体重,但可能加速肌肉流失,需配合运动。

肌少症性肥胖不是自然衰老,而是可以逆转的疾病。 早一天行动,你的肌肉和身体机能就能多“保鲜”十年。今天起,站起来走两步,别让脂肪偷走你的力量!


来源: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