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普及海洋、湿地文化,提升青少年海洋科学素养与生态保护意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结合“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主题,9月14日,区文保旅游服务中心(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联合天津市自然资源生态修复整治中心、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开展“海岸寻古踪,湿地焕新生——解码自然的时光印记”科普实践活动,带领青少年开启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海洋与湿地科学探索之旅,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科普效应。


活动伊始,博物馆宣教老师依托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教育职能,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借助详实的图文资料,播放《天津贝壳堤形成过程》科普视频,观看鹦鹉螺、侏儒唐冠螺、大白蛙螺等一件件实物标本,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讲解渤海湾西岸沿海平原距今约6000年来的“沧桑巨变”以及我们的祖先与贝壳堤相依相生、劳作奋斗的历史,切身感受古海岸遗迹的独特魅力,激发孩子们对海洋探索的浓厚兴趣。


“孩子们,第几道贝壳堤代表了约5000年前的海岸线?”在互动问答环节,小朋友们踊跃抢答,积极分享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现场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随后,来自天津市自然资源生态修复整治中心的老师为大家播放《蜿蜒古海岸 七里水草香》科普宣传片,向孩子们普及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七里海湿地的鸟类及保护意义等内容,并在活动现场介绍东方白鹳、黑鹳等实物展品,科普鸟类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让孩子们认识到湿地的生态价值,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保护湿地的种子。

DIY创作环节正式开启,宣教老师首先介绍制作步骤与注意事项,随后,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贝壳画的制作中,他们专注的样子令人动容,有的孩子为了找到合适的贝壳,将所有材料翻找了好几遍,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贝壳,轻轻粘贴在画盘上,生怕破坏了整体效果。随着时间推移,一幅幅充满童趣与创意的贝壳画逐渐成型,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与奇思妙想。

活动尾声,工作人员为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发放古海岸与湿地科普宣传资料,鼓励大家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希望孩子们通过今天的活动收获知识,更能成为“爱海洋、护湿地”的小卫士,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本次活动不仅搭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也让青少年深入了解本地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有效引导孩子们认识生态环境现状,树立保护海洋、湿地、古海岸遗迹的理念。今后,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基地,将继续发挥平台与资源优势,联合多方力量,精心打造更多主题鲜明、内容优质的科普品牌活动,为传播海洋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活力。


来源: 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