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渔谣”简介
科学普及 文化传承——服务江苏渔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苏渔谣”科普团队在做好科技服务支撑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苏渔谣”科普宣传品牌效应,重点围绕助理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渔业生态资源保护、推动长江十年禁捕计划实施、传承和弘扬渔文化总目标,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构建主题多元化、手段多样、内容丰富、机制有效的科普体系,为江苏渔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江苏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是我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海的省份,独特的自然禀赋孕育了江苏源远流长的渔文化和富有特色的渔业经济。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和渔行业从业者更好的了解江苏渔业历史文化、获取最新的渔业科研成果、增强渔业资源保护意识,“苏渔谣”这个集江苏渔业历史、文化、科技为一体的渔业科普传播品牌应运而生。这就是“苏渔谣”,一个传播渔业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大众渔业科普索养的江苏渔业科普品牌。
2“苏渔谣”团队工作介绍
科普之舟 奋楫逐浪——渔业科普工作亮点纷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重要论述和指示,认真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精神,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苏渔谣”科普团队积极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着力夯实公民科学素质这个科技创新之“根”、科技进步之“源”,探索出了一条将科普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科学家箱神有机结合的科普工作“新路径”,在助力江苏通业高质量发展中贡献了新的力量。
团队从2017年成立到现在,充分发挥渔业科研院所科普资源优势,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渔业科普活动近千场,科普公益行走进15省份、80多所高校、中小学及幼儿园、20多个社区等,创作出版渔业科普书籍32本(套),惠及人数高达32万人次,刊发媒体宣传报道100多次,“苏渔谣”科普品牌被授予“江苏省著名品牌”,“苏渔谣”渔业科普研学课程获“2023年南京市中小学生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
不忘初心——“党建红”与“科普蓝”助理渔业科普提质增效
2023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一支部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党文部进行文部天建,与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组成党建共建联盟,并联合举办“江苏通业生态资源科普体验馆公众开放日暨长江中下游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科音活动”及“科技•科普•科学生活主题公众开放日”等科普活动。通过结对共建,深化“党建+科蓄”融合,携手探索科技创新服务、科技普及与党建工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工作品牌,拓宽科普宣传渠道,创新科普传播形式,打造科普公益新阵地,助力多村振米。
牢记使命——志愿引领,科普服务有声有色
2024年,省淡水所创新打造“苏渔谣”渔业特色科普品牌,赴南京市各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市少年宫、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开展渔业科普志愿服务50余次,通过科普讲座、互动提问、科学实践、创意绘画等方式,为公众奉上渔业科普盛宴,并赠送《渔美四季丛书》等各类渔业书籍300余套。党员干部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组织优势与力量转化为强大动能,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干部的科普担当。
搭建平台丰富载体,多措并举推进渔业科普工作创新发展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普团队利用科研院所优势,整合科技资源,结合受众的年龄段、知识结构、科普需求等对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共计出版20多部科普节籍,其中“渔美四季”系列12册丛书、《江苏农民科学素质手册》获“江苏省2023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书目”、“渔美四季”系列5本丛书获“江苏科普创作出版扶持计划。
“苏通谣”团队创新开展“渔业科普公益行”系列活动。足迹遍布新疆伊型,福州、厦门、甘肃、海南、云南等全国8个管份,盱眙、金坛、高淳等全省7个市县。在科普惠民的同时,走进当地渔业科所院所、高校、渔企等,对渔业品牌建设与推广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探讨如何以品牌创设为契机赋能江苏渔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调研报告1份。
砥砺前行——科普阵地精心建设
依托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标本馆建成江为渔业生态资源保护科营体验馆。该馆是深人学习贯彻党的三节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和积极实践、也是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务实举措。相信作为辐射江苏省的重要水生生物资源科普阵地,该馆的开放,将为江苏水生生物保护事业注入强大动能。体验馆自2023年4月成立以来,共计接待近百次各类参观人员一万人次,同时,在沙家浜建立芦荡学堂渔文化科普研学基地1个,探索研究与学生综合实践有机整合,延伸课堂教学渠道、让学生们在这里能够其正感受渔文化魅力,畅游渔业科普之旅。
来源: 渔业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