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辽阔的土地上,一辆辆满载科普展品与知识的大篷车穿梭于校园、牧区、社区和企业之间,被群众亲切称为“暖城科普轻骑兵”。这一由鄂尔多斯科协与鄂尔多斯科技馆启动的科普大篷车项目,不仅是西北地区科普服务的创新实践,更以“车载科普”的灵活形式,打通了基层科普“最后一公里”。近日,该项目荣获中国科协“最佳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称号,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其背后的特色实践与亮眼成效,正为全国基层科普工作提供可借鉴的“鄂尔多斯模式”。
鄂尔多斯地域广袤,基层科普设施曾长期面临覆盖不足的难题。项目以“百嘎丽”品牌为核心,打造“暖城科普零距离”市、旗、乡镇(街道)三级联动机制,结合“科普四季行”“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等特色活动,形成了“流动课堂+精准服务”的运行体系。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言,大篷车的使命是“让科学知识像蒲公英一样飘进每个角落”——从校园里的科学实验秀到牧区田埂上的种养殖技术培训,从机关会议室的VR科技体验到社区广场的防灾减灾科普,大篷车以“五大重点人群”需求为导向,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互动场景,累计覆盖全市90%以上的苏木乡镇(街道),成为基层科普的“神经末梢”。
一是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构建体验+课堂科学教育新范式。以科技馆学校合作为依托,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带着展品+科学课+科学实验秀走进校园,以沉浸式体验补齐科学课堂短板,助力校园科技节、开学第一课等科普科创教育,推动科学家精神、应急救护等知识进校园,深受师生喜爱,成为流动的第二课堂。
二是科普大篷车进农村牧区,志愿服务润泽田间草原。科普大篷车已覆盖全市90%以上的苏木乡镇、嘎查村,借助科技文化三下乡、科普大集、百名专家科普传播行等形式,将农村牧区急需的种养殖技术、田间管理知识、健康医疗、春耕备耕等科普知识,精准送达农牧民群众家门口,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全国共同富裕典范建设。
三是科普大篷车进机关,丰富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课。以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全国宪法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为载体,联合市直学会、部门单位,推动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入脑入心,提升科学决策与履职能力。
四是科普大篷车进企业,科学普惠产业工人。聚焦我市矿区企业、煤化工企业、小微企业,精准对接供需,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弘扬科学家精神、安全警示教育等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突破,夯实产业工人安全防护根基,推动助企行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是科普大篷车进社区,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围绕食品安全、防范电信诈骗、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等方面,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生活、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助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设。
项目启动至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普答卷”:在志愿服务范围上,实现由点到面的转变,将科普服务触角延伸至学校、机关、乡镇、社区(村)、企业等基层一线,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发放资料30万余册,直接服务40万人次,覆盖全市90%以上的苏木乡镇(街道)。
在志愿服务方式上,实现由轻骑兵到联合编队转变,科普大篷车不再单打独斗,社区、校园等基层提供科普阵地、提出科普需求,市旗科协科普大篷车联合联动,组合搭配科普套餐,开展定制化、精准化科学普及,实现科普效能与群众满意双提升。在志愿服务效果上,实现由惠及学生向重点人群转变,克服经费不足、展品有限、调配不统一、布展规模小等难题,整合各部室资源,形成科技馆牵头,各部室、旗区、苏木乡镇街道协助配合的运行模式,因地制宜精准覆盖“五大”重点人群,我市公民具备的科学素质比例稳居自治区前列。在志愿服务内涵上,实现由车载展品单一化向多维度、立体化、多形式延伸拓展。科学课、专家讲座、科学实验、政策宣传、实用技术培训全面开展,为基层群众带去了高质量的科普互动体验。2020年获评全国科普大篷车“明星车队”,2022年入选内蒙古“二十佳”科普大篷车,形成了西北地区科普服务的“鄂尔多斯模式”。
如今,鄂尔多斯科普大篷车仍在不断换新:新一批搭载5G设备、AI互动展品的车辆即将投入使用,“线上科普云平台”也在同步搭建。这辆“流动的科学课堂”正以更智能、更灵活的姿态,继续书写着“科技惠民”的暖城故事,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渴望知识的角落。
来源: 鄂尔多斯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