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承载,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更是孩子们享受历史滋润的“泉眼”。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非遗文化,增强幼儿对海洋贝类的认识,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学习的“第二课堂”,在2025年全国科普月之际,区文保旅游服务中心(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走进天津市大地实验幼儿园开展“贝壳的奇妙之旅”科普实践活动。

“孩子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许多‘小客人’——贝壳”,活动伊始,宣教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PPT课件、生动有趣的讲解,为孩子们科普了什么是贝壳、贝壳的分类、贝壳堤常见的贝类以及馆藏珍稀标本等内容,系统介绍贝壳的分类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贝类知识殿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各种可爱的问题,极具知识性、趣味性的《天津贝壳堤形成过程》科普动漫视频的播放,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对贝壳堤的形成有了大致的认知,明白贝壳堤是由贝壳及其碎片夹杂着泥沙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是大海在后退的过程中留下的遗迹,在讲解过程中,宣教老师与小朋友积极互动,一同探讨小贝壳的故事,引导孩子们从小在心中播下一颗热爱海洋文化的种子。



宣教老师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贝壳实物标本,如鹦鹉螺、大白蛙螺、侏儒唐冠螺等,这些来自海洋的自然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们通过观察贝壳的精细纹理、聆听贝壳的海洋之声,亲身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课程结束后,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特邀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孙艳秋老师为大家演示剪纸的创作技艺流程,对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入微地进行讲解,让孩子们都能领略剪纸艺术的精妙之处,在老师专业而又耐心的指导下,孩子们稚嫩的小手轻捏剪刀,慢慢压剪,不一会儿,原本平平无奇的绿纸,便在孩子们的巧手下幻化成活灵活现的水草粘贴在蓝色图样上,孩子们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大作”,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这不仅是对自己作品的喜爱,更是对剪纸非遗文化发自内心的喜欢,剪纸这个非遗文化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悄悄的扎下了根。


此次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科普启蒙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不仅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探索海洋的乐趣,更让孩子们在感知与体验中,进一步领略到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不断激发他们对海洋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热爱,使孩子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海洋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意义。未来,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基地,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海洋科普活动,不断推动公众全民科学素质,让科普之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来源: 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