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宗熙,福建云霄人,1912年4月6日出生在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青少年时代的方宗熙,十分好学上进,早晨很早就起床,早餐前先念一两小时的书,课余大半时间是“泡”在实验室里,按要求做未做完的实验或做自己设计的实验;晚上,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
方宗熙1929年考取厦门大学预科,后入本科,主修生物,辅修化学,最感兴趣的是遗传学和进化论。在学期间,成绩优秀,获得“清寒学生奖金”“陈嘉庚奖学金”,并创建“厦大生物学会”(学生组织)和《厦大生物学会期刊》,发表了许多文章,显露出了对海洋生物研究和创作的不凡才能。
1938年初漂洋过海,先后赴印尼巨港中华中学、新加坡华侨中学任生物学教师兼教务主任。他的课深入浅出,十分生动,注意讲解救国救民的道理和引导学生钻研科学问题,深受学生喜爱。1947年,方宗熙得到友人资助和英国奖学金,远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人类遗传学博士学位。
在人教社成立之初,国家选调了一批优秀的教材编写者,他们都是专业出身、教学经验多、文字能力强、学术研究深,其中不少人多年从事教材编辑工作,也不乏留学经历者。从方宗熙的经历来看,他是生物学科教科书编写者的合适人选,具备了作为国家教材编写者应有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在此期间方宗熙编写了高级小学课本《自然》,1954年该书改为四册,并加上彩色插图,成为新中国第一套生物通用教科书和小学自然统编教材。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山东大学副校长、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向方宗熙发出邀请,方宗熙为之心动,攻克海洋生物遗传难关的挑战深深地触动着他,这是他多年追求的专业方向和科研夙愿。
方宗熙后半生奉献给了海洋科学事业,对体细胞遗传学、海带遗传学、海洋藻类以及学科建设的研究上,发表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既有宏观理论建树,也有实际应用成效,对我国海洋生物学科以及海水养殖业贡献巨大。
除了科研事业之外,在科普事业上,他把科普创作视为一名科学家的分内工作,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和大量的精力,采用了多种途径和方式,留下了十几册的科普著作和几百篇科普文章。
现在,中国海洋大学校园里依然矗立着方宗熙的塑像,镌刻着:“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奠基人”,同时,他还是一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认为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科学家应为他们的成长尽一份力量。
来源: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