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黄艳红
当 55 岁的张女士在体检报告上看到 "BMI 正常" 的结论时,并未意识到自己腰围悄悄增加的 5 厘米正在威胁大脑健康。2025 年 9 月 16 日,《自然・心理健康》杂志发表的一项重磅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香港理工大学团队对英国生物样本库中 18886 名中老年人的分析发现,脂肪堆积的位置比体重数字更能预测大脑衰老速度,其中内脏脂肪对认知功能的危害最大,可使大脑年龄老 3.6 岁,而腿部脂肪过多也会影响情绪记忆相关脑区。这意味着,两位 BMI 相同的人,因脂肪分布不同,大脑健康状况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突破 BMI 局限:脂肪地图的新发现
长期以来,BMI(身体质量指数)作为衡量肥胖的金标准被广泛使用,但它就像一张模糊的卫星地图,无法分辨脂肪究竟堆积在何处。香港理工大学这项研究首次系统绘制了身体四个部位(手臂、腿部、躯干和内脏)脂肪与大脑健康的关联图谱。研究团队采用双能 X 线吸收法精确测量脂肪分布,结合 MRI 等多模态脑成像技术,在排除 BMI 影响后,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差异化影响模式。
"这就像发现不同类型的 ' 脂肪污染物 ' 对大脑的损害路径各不相同," 研究负责人解释道。数据显示,手臂和躯干脂肪增加会导致感觉运动皮质厚度减少,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体型 "苹果型" 的人更容易出现动作协调性下降;而腿部脂肪过多则与边缘网络连接减弱相关,该网络负责情绪调节和记忆形成,这可能是部分肥胖人群情绪低落的生理基础。
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来自内脏脂肪 —— 那些包裹在腹腔器官周围的 "隐形脂肪"。研究证实,内脏脂肪每增加 0.27 公斤,认知能力降低程度相当于衰老 0.7 年,其危害主要体现在背内侧前额叶皮质和楔前叶的体积缩小上。这两个脑区是大脑的 "指挥中心",参与决策制定、注意力分配和记忆整合等关键功能。2024 年 12 月北美放射学会年会上公布的另一项研究更警示:50 岁左右内脏脂肪含量高的人,20 年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显著增加,且与大脑中异常蛋白质沉积直接相关。
大脑的 "年龄密码":BAG 指数的启示
为量化脂肪分布对大脑衰老的影响,研究团队引入了 "大脑年龄差距(BAG)" 这一创新指标。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脑影像数据,计算出每个人的 "大脑年龄" 与实际年龄的差值 —— 正值意味着大脑比实际年龄更老,负值则表示大脑更年轻。结果显示,内脏脂肪最多的人群 BAG 值平均达到 + 3.6 岁,而手臂和躯干脂肪过多者 BAG 值分别为 + 1.8 和 + 2.3 岁。
更关键的是,BAG 指数在脂肪分布与认知衰退之间起到了 "中介作用"。那些感觉运动网络、边缘系统和默认模式网络脑龄较老的人,在推理能力、执行功能和记忆力测试中得分明显更低。其中默认模式网络的老化最为致命,这个在休息时活跃的脑网络负责自我认知和情景记忆,它的衰退直接导致 "记不住事" 和 "注意力不集中" 等典型认知问题。
英国生物银行的庞大样本量为这些发现提供了坚实支撑。该数据库包含 50 万名中老年人的长期健康数据,本次研究选取的 18000 多名参与者平均年龄 62 岁,覆盖了不同体型和健康状况的人群。尽管样本中欧洲后裔占比较高,但研究团队通过严格的统计方法控制了种族因素,使得结论对其他人群仍具有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与 2023 年《柳叶刀》子刊的研究结论一致,后者发现内脏脂肪增加与认知能力下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脂肪的 "神经网络战争":看不见的攻防
脂肪如何远程影响大脑?最新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奥秘。背内侧前额叶皮质作为受内脏脂肪影响最大的脑区,其实是身体代谢与高级认知的 "交叉路口"。2025 年《自然》子刊的研究发现,该区域的背侧亚区(DPd)直接连接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区,能通过调节应激激素释放影响全身代谢,同时接收社交和情绪信号。当内脏脂肪过多时,会通过炎症因子和代谢紊乱破坏这一通路,导致 DPd 神经元活性异常,既影响决策能力,又加剧焦虑等负面情绪。
不同部位脂肪的 "攻击策略" 也各有不同。手臂和躯干脂肪主要通过影响感觉运动网络的髓鞘完整性 —— 也就是神经纤维的 "绝缘层",导致神经信号传导速度下降,这解释了为何这些部位脂肪多的人常感到肢体反应迟钝。腿部脂肪则瞄准边缘系统的杏仁核 - 海马回路,该回路是记忆形成的关键,其功能受损会导致情绪记忆障碍,使人们更难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
运动作为对抗脂肪危害的 "天然良药",其作用机制也逐渐明晰。九松健康的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可使内脏脂肪减少 15%-20%,同时提高 "好胆固醇" 水平,而后者能减弱内脏脂肪对大脑淀粉样蛋白沉积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运动能增强大脑白质完整性,就像为神经网络 "升级线路",即使存在脂肪堆积,也能维持神经信号的有效传递。
重塑健康认知:从体重数字到身体地图
这些发现正在颠覆我们对肥胖与健康的传统认知。"减肥" 不应再是简单的体重数字下降,而应关注脂肪分布的优化。针对不同脂肪类型的干预策略可能更为有效:减少内脏脂肪可优先选择有氧运动和膳食纤维摄入,因为研究显示高纤维饮食能改善肠道菌群,间接减少腹腔炎症;而改善手臂和躯干脂肪对感觉运动皮质的影响,则可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质量以提高基础代谢率。
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特别提醒中年人群:50 岁左右是干预脂肪分布的关键窗口期。这与北美放射学会的研究结论相呼应,后者发现 50 岁时的内脏脂肪水平能预测 20 年后的认知状况。对于腰围已开始增加的人群,即使 BMI 仍在正常范围,也应通过腰围测量(男性超过 90cm、女性超过 85cm 即为超标)和腹部 MRI 检查评估内脏脂肪水平。
营养专家建议采用 "靶向营养" 策略: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以控制内脏脂肪,因为米饭、面包等主食过多易在腹腔囤积脂肪;增加 Omega-3 脂肪酸摄入以保护神经细胞膜;同时保证优质蛋白供应,维持肌肉量以对抗代谢率下降。运动方面,推荐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 2 次力量训练,这种组合既能减少内脏脂肪,又能增强大脑血流灌注。
当我们重新审视身体与大脑的关系,会发现脂肪分布不仅关乎体型美观,更是大脑健康的 "晴雨表"。香港理工大学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告诉我们:对大脑最友好的体型应该是 "腰围适中、四肢匀称"。在这个 BMI 统治健康评估的时代,是时候建立更精细的 "身体地图" 了 —— 因为真正的健康,从来都藏在那些数字背后的细节里。未来的神经流行病学研究,必将把脂肪分布作为核心指标,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学会解读自己的 "脂肪密码",为大脑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资料:
Regional adiposity shapes brain and cognition in adults | Nature Mental Health
作者是北京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发现杂志高级编审、评论之周评论员
黄艳红是医院主治医师
来源: 科普文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