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开启 “降温模式”,恰逢秋分节气来临,昼夜温差拉大、燥邪渐盛,正是感冒等 “时令病” 的高发期。
一、秋分感冒高发原因
1.气候变化
秋分的 “分” 意为 “昼夜均而寒暑平”,但这平衡之下暗藏健康危机。从中医理论来看,此时自然界阴阳转换,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加之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南方 “秋老虎” 偶有反扑,昼夜温差可达 10℃以上,人体卫气易受扰动。
2.秋燥伤肺
燥邪是秋分感冒的 “元凶” 之一。中医有 “秋燥伤肺” 之说,秋分后空气湿度下降,燥邪易从口鼻侵入,耗伤肺津,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免疫力随之下降。同时,人们若过早添衣或贪凉露肩,易致 “卫表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便会趁虚而入,引发感冒。
3.病菌袭扰
从气候影响来看,秋分后极端天气增多,如骤降温、大风天等,会加速人体热量流失,降低呼吸道黏膜抵抗力,给病毒、细菌可乘之机。这类气候敏感疾病不仅影响日常起居,若调理不及时,还可能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对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威胁更大。
二、分清症状
秋分感冒多分为风寒与风热两类,症状不同,后果也需警惕:
•风寒感冒:多因受凉引发,常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舌苔薄白。若拖延不治,易导致阳气受损,后续可能反复怕冷、乏力。
•风热感冒:常与燥邪结合,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而黏、鼻塞黄涕,舌苔薄黄。若忽视调理,可能引发咽喉化脓、扁桃体炎等继发感染。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脏腑娇嫩、老人正气不足,感冒后更易出现病情迁延,甚至诱发哮喘、心衰等基础病加重,不可掉以轻心。
三、中医防感 “五步法”
中医养生讲究 “未病先防”,结合秋分特点,这五个方法一定要做好:
1. 起居调护
秋分不宜过早穿厚衣,可适当 “秋冻” 增强耐寒能力,但要避开三个部位:颈部(戴薄围巾)、腹部(穿护肚衣物)、脚部(穿透气袜子)。同时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每晚 10 点前入睡,保证 7-8 小时睡眠,让卫气得到充养。
2. 饮食滋阴
遵循 “少辛增酸” 原则,减少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多吃梨、百合、银耳、葡萄等滋阴润燥食材。推荐两款食疗方:
•百合银耳莲子羹:百合 15g、银耳 10g、莲子 10g,加水煮 30 分钟,加少许冰糖,每日 1 碗润养肺阴。
•萝卜葱白汤:萝卜 1 根、葱白 3 段,煮水代茶,预防风寒感冒。
3. 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 “秋应肺,悲易伤肺”,秋分后日照减少,易让人情绪低落。每天可抽 10 分钟晒太阳(上午 9-10 点最佳),或听轻快音乐、与家人聊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不畅降低免疫力。
4. 运动强体
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出汗过多耗伤津液。推荐练习 “两手攀足固肾腰” 动作,双手向下按摩腰背至脚面,反复 10 次,能疏通经络、增强体质。
5. 穴位保健
每天按揉两个防感穴位:
•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用食指按揉,每次 1 分钟,促进鼻黏膜血液循环,预防鼻塞。
•风池穴(颈后枕骨下方凹陷处):用拇指按揉,每次 1-2 分钟,缓解头痛、增强头部御寒能力。
四、感冒急救小妙招
若不慎出现感冒初期症状,可及时用这些中医方法干预:
•风寒感冒初期:生姜 3 片、红糖 10g、葱白 2 段,煮水趁热喝下,盖被发汗,帮助驱散寒邪。
•风热感冒初期:用金银花 10g、菊花 5g 泡水喝,清热解毒;咽喉疼痛可含服罗汉果片。
•高热应急处理:若体温超过 38.5℃,可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物理降温,同时立即就医,不可自行滥用退烧药。
特别提醒:孕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感冒后,需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药性冲突。
五、不同人群感冒应对指南
•老人:减少晨练时间,外出随身携带急救药;每周吃 2-3 次山药粥,健脾益肺。
•儿童:书包备薄外套,及时增减衣物;每日用生理盐水洗鼻,清洁呼吸道。
•慢性病患者:监测血压、血糖变化,避免因温差引发波动。
秋分是自然界的 “平衡符”,也是人体健康的 “考验期”。中医养生的智慧,就藏在顺应时节的细微之处。

来源: 小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