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在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实验室显微镜下,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直径仅16微米的硅基齿轮正在激光的操控下平稳转动,其尺寸之小,足以轻松嵌入人类的头发丝中(人类头发直径通常为50-100微米)。2025年9月,这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微米尺度工业世界的大门。这个比人体细胞(直径约20微米)还要精巧的机械装置,不仅刷新了微型齿轮的尺寸纪录,更凭借光驱动技术解决了困扰科学界30余年的微型传动难题。

突破半世纪的尺寸瓶颈

齿轮作为机械文明的基石,从钟表到汽车,从工厂机械臂到风力发电机,无处不在。但当科学家试图将这一基础部件微型化到0.1毫米以下时,却遭遇了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瑞士Mimotec公司通过UV-LIGA技术制造的最小齿轮直径为700微米,已是传统工艺的极限。江苏雷利生产的10毫米空心杯电机虽能实现35mN·m/kg的扭矩密度,但当尺寸缩小到百微米级别时,传统电磁驱动方式的布线难题和摩擦损耗会急剧恶化。

哥德堡大学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彻底抛弃了传统驱动模式。他们采用标准光刻技术,在硅基芯片上制造出带有光学超表面的微型齿轮,这些齿轮表面布满纳米级光学结构,能高效吸收特定波长的激光能量。实验显示,当激光照射时,齿轮可实现亚微米级精度的旋转;通过调节激光强度,能精确控制转速;改变光的偏振方向,则可灵活切换旋转方向,如同一个精密的"光控旋钮"。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微型齿轮并非孤立存在。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由光驱动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其中一个主动齿轮可带动整个齿轮链条协同运转。这种无接触式的动力传递方式,完美解决了传统机械耦合在微观尺度下的摩擦损耗问题,其运动效率是同尺度电磁驱动装置的3倍以上。

光与影的精密舞蹈

这项技术的核心秘密藏在齿轮表面的光学超材料中。这些人工设计的纳米结构能像宏观世界的齿轮齿形一样,将光的能量高效转化为机械扭矩。哥德堡大学研究团队负责人解释:"当激光照射到超表面时,光子的动量会传递给齿轮,就像风吹动风车叶片。通过精确设计超表面的微观结构,我们能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

制造过程同样体现了微观制造的极致精度。研究团队采用与芯片制造同源的光刻技术,先在硅片表面涂上感光材料,再用激光在材料上"雕刻"出齿轮图案,最后通过蚀刻工艺形成三维结构。这种工艺能保证齿轮齿形的纳米级精度,使得多个齿轮啮合时的间隙控制在0.1微米以内,相当于头发直径的千分之一。

中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也为这项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2025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张帅龙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研究显示,光驱动微齿轮可实现三维跨平面运动,其30微米厚的齿轮翻转角速度达1.2弧度/秒。他们发现的"电子润滑"机制——齿轮表面电荷产生的2511.8皮牛排斥力,能有效减少摩擦,这与哥德堡大学的研究形成了跨洲际的科学呼应。

医疗领域的"微型革命"

在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生物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测试一种搭载微型齿轮的靶向给药系统。当直径20微米的"药丸机器人"进入血管后,外部激光通过皮肤照射,激活内部光驱动齿轮组,精准控制药物释放速度。这种由哥德堡大学技术衍生的医疗装置,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临床应用,彻底改变癌症化疗等治疗方式的精准度。

医疗设备对微型传动系统的需求早已存在。CT扫描仪需要微米级精度的旋转控制,手术机器人的灵巧手依赖精密齿轮实现精细操作,自动输液泵则要求稳定的流量调节。但传统电磁电机的布线和电磁干扰问题,一直是植入式医疗设备的巨大障碍。光驱动微型齿轮无需电线连接,且激光可穿透人体组织精准控制,完美解决了这一困境。

更具革命性的应用出现在微流控芯片领域。这些被称为"芯片实验室"的微型装置,能在平方厘米尺度上实现化学分析、基因测序等复杂操作。通过集成光驱动齿轮泵,研究人员已实现每分钟纳升级别的液体流量控制,比传统微泵的精度提升两个数量级。这意味着未来的血液检测可能只需一滴血,在芯片上就能完成全部分析流程。

芯片里的"微型引擎"

当摩尔定律遭遇物理极限,芯片制造商们正迫切寻找新的性能突破路径。哥德堡大学的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在芯片内部集成微型机械系统。"就像在集成电路上安装微型引擎,"研究团队成员甘王解释道,"这些光驱动齿轮可以控制光路切换、调节传感器灵敏度,甚至实现芯片内的热量管理。"

传统芯片完全依赖电子信号传递信息,而光驱动微机械系统则能在光子和机械运动之间建立桥梁。华为中央研究院的模拟显示,在5纳米工艺芯片中集成光驱动微型齿轮组,可使光互连模块的能耗降低40%,同时将数据传输速度提升至100Gbps以上。这种"光-机-电"融合的架构,可能成为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微型齿轮的应用同样前景广阔。瑞士钟表制造商斯沃琪已与哥德堡大学展开合作,计划将光驱动齿轮技术应用于下一代机械腕表。传统机械表的最小齿轮直径约0.3毫米,而采用新技术后,可在相同空间内集成10倍数量的齿轮,大幅提升计时精度。更重要的是,激光调校技术能实现传统工艺无法达到的精度控制。

从机械到光控的进化之路

微型电机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微观尺度的工业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首款商用微型电机直径达数厘米;到2025年,江苏雷利的10毫米空心杯电机已能实现35mN·m/kg的扭矩密度;而哥德堡大学的光驱动齿轮则将尺寸缩小到微米级别,完成了从机械驱动到电驱动再到光驱动的三级跳。

这场进化的核心挑战始终是动力传递方式。传统微型电机依赖电磁线圈产生动力,当尺寸小于0.1毫米时,线圈绕制和磁场控制变得极为困难。中国杭州贝丰科技2025年推出的10毫米无齿槽电机,虽将功率密度提升至7.13W/cm³,但仍未突破电磁驱动的本质限制。

光驱动技术的突破在于彻底重构了动力传递模式。通过双光子聚合技术(TPP),科学家已能制造出纳米级精度的三维结构,这种曾用于制造光子晶体的技术,如今与光驱动齿轮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协同效应。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利用类似技术制造的微机械结构,已能引导干细胞定向生长,展示了微观制造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

微观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未来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构想更宏大的应用场景——太空微纳卫星。这些重量仅几公斤的微型卫星,若采用光驱动齿轮系统控制姿态,可彻底摆脱传统推进剂的限制。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太空可持续发展论坛已将这项技术列为减少太空垃圾的重要方向,因为无接触驱动能显著提高卫星部件的使用寿命。

地球环境监测领域同样受益。集成光驱动齿轮的微型传感器,可植入森林土壤或海洋深处,通过激光远程供电和控制,实现数十年的环境数据采集。与传统电池供电传感器相比,这种系统的维护成本降低90%以上,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更持久的观测手段。

哥德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预测,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光驱动齿轮的尺寸有望在5年内缩小至10微米以下,并实现批量生产。"这不仅是尺寸的缩小,更是制造理念的革新,"团队负责人在论文结语中写道,"当人类能像控制宏观机械一样精确操控微观世界,我们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工业时代。"

从16微米的齿轮到未来的纳米工厂,这场微观世界的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当光驱动技术与生物医学、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深度融合,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科技突破,往往就隐藏在那些需要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细节之中。正如半个世纪前集成电路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世界,这些转动在激光下的微型齿轮,正悄然预示着另一场技术革命的到来。

来源: 科普文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