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又译埃博拉病毒)属于单股反链病毒目、丝状病毒科、伊波拉病毒属,其病毒粒子呈多形性,核心为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种结构蛋白。作为RNA病毒,伊波拉病毒具有高变异率的特性。

伊波拉病毒可分为五个种:

萨伊伊波拉病毒、苏丹伊波拉病毒、雷斯顿伊波拉病毒、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和本迪布焦波拉病毒。

二、传播途径与传染源

1、传染源:患者和潜伏期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血液、体液及密切接触传播,也可经飞沫传播。

2、高风险行为:接触野生动物或食用未煮熟肉类、处理患者遗体等均可能引发感染。

三、临床症状

一般感染后潜伏期为2-21天,发病初期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痛、咽痛等,随后进展为呕吐、腹泻、皮疹,并伴随出血,多数患者在发病3-6天内死亡。

四、诊断与治疗

1、诊断挑战:早期症状易与疟疾等疾病混淆,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如疫区接触史)和实验室检测确认。

2、治疗手段: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支持治疗为主,包括隔离患者、补液、电解质平衡维护及对症用药,同时需严格消毒环境。

五、预防措施

1、避免疫区旅行:非必要不前往流行地区,若需前往需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及患者体液。

2、卫生习惯:勤洗手、食用彻底煮熟的食物,避免蚊虫叮咬。

3、返国后管理:疫区归来需自主健康监测21天,每日测体温2次,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报告接触史。

来源: 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