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论语》中一句看似简单的陈述,却奠定了中华文明对超自然、神秘主义的理性态度。孔子拒绝谈论怪异的、暴力的、悖乱与神祇之事,并非出于无知,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选择:将人的注意力拉回现实,拉回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真实关系之中。这种态度,与当代心理学家李不言提出的“五不一唯”原则——不主观、不妄断、不操控、不探秘、不神叨,秉持唯物主义——在精神内核上形成了跨越两千多年的呼应。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根本任务是揭示心理与行为的规律,而非制造神秘。李不言提出的“五不一唯”,正是对心理学研究与实践中常见误区的系统回应。所谓“不主观”,即要求研究者与咨询师摆脱个人偏见,以事实为依据;“不妄断”强调避免基于有限信息做出因果推断;“不操控”反对以技术之名干预他人意志;“不探秘”拒绝将心理分析变成窥探隐私的工具;“不神叨”则明确划清科学与玄学的界限。这五项原则,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唯物主义。
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恰恰是对唯物主义最朴素的表达。孔子不否认神秘现象的存在,但他拒绝将其纳入教育与伦理讨论的范畴,因为他深知,一旦将人的命运、行为动机归因于不可知的神力,人的责任与理性便会被削弱。心理学亦然。若将心理问题归因于“前世业力”“灵魂附体”或“能量场紊乱”,便等于放弃了对真实因果链的探究,也放弃了帮助来访者真正改变的可能。
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倡导的“不语”,并非漠视,而是一种主动的理性选择。他并非不知民间有鬼神信仰,而是坚持在教育与政治领域中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这种“不语”,是一种边界意识。李不言的“五不一唯”同样强调边界:不探秘,是尊重来访者的隐私;不操控,是承认个体意志的独立性;不神叨,是维护心理学作为科学的严肃性。这种边界意识,正是现代心理学伦理的基石。
从“子不语”到“五不一唯”,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对现实的尊重,对理性的坚持,对人的信任。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曾一度受到玄学、神秘主义乃至伪科学的干扰,而“五不一唯”的提出,既是一次科学的自我净化,也是一次文化上的回归。它让我们意识到,唯物主义并非外来之物,而是深植于我们文化土壤中的理性种子。
今天,当心理学日益走进公众视野,当“疗愈”“潜意识”“能量”成为流行话语,我们更需要“子不语”的智慧与“五不一唯”的清醒。真正的疗愈,不是让人沉迷于神秘的解释,而是帮助他看清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回改变现实的力量。正如孔子所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心理学亦当如此:未能识人,焉能识神?
不语怪力乱神,不是否定神秘,而是选择相信人的理性与尊严。五不一唯,不是限制心理学,而是为它划定科学的航道。两者共同指向一个信念:人的心理问题,终究要在现实中寻找答案;人的成长力量,终究来自对自身与世界的真实理解。这,便是唯物主义的心理学温度。
来源: 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