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普传知识,用行动践初心

为传承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破解基层群众防灾减灾知识“盲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紧扣全国科普月活动要求,于9月11日至12日走进绵阳市梓潼县,开展“防震科普进社区减灾意识筑防线”主题活动。此次活动聚焦“实用、易懂、好记”原则,通过沉浸式宣讲与互动教学,帮助社区居民掌握地震应急技能,切实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

设点教学+实操演示,科普内容“干货满”

活动期间,纪念馆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小分队精准选址,在梓潼县文昌镇崇文社区、翠云社区及潼江社区滨江公园等人员密集区域搭建宣传站点,以“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双轨模式开展科普服务,知识讲解“入脑入心”。宣讲人员围绕地震成因、预警信号识别(如预警短信、声光警报含义)、震后12秒黄金逃生法则、被困时求救技巧等核心内容,用“方言+案例”的方式拆解专业知识,避免“照本宣科”。


技能演示“即学即用”。针对“高层住户如何避险”“老人小孩逃生注意事项”等高频问题,宣讲人员现场模拟地震场景,演示“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应急姿势,手把手指导居民掌握简单止血、包扎方法;

资料发放“查漏补缺”。同步派发涵盖地震预防、应急包配置清单、灾后自救流程的科普手册,手册以漫画+流程图形式呈现,方便老人、儿童理解,累计发放资料超2000份。

活动现场热度持续攀升,居民们围坐倾听、主动提问,不少人拿出手机拍摄演示动作,生怕错过关键细节。

居民心声:“学到的技能能救命”

“以前总觉得地震离我们远,应急知识都是‘耳听一说’,今天听了讲解、看了演示,才知道好多做法都错了!”家住文昌镇崇文社区的居民杨庆福今年62岁,全程参与了社区站点的活动,手里还攥着标注满重点的科普手册。

谈及现场感受,杨庆福笑着说:“宣讲员讲‘地震时不能坐电梯、要躲在承重墙根’,还教我们怎么用身边的毛巾、衣物做简易止血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能救命的本事。我还问了‘家里应急包该放啥’,他们说得特别详细,连矿泉水、压缩饼干的保质期都提醒到了。回去我就按清单准备,再给子女们讲讲今天学到的知识,让全家人都有这个意识。”

他还特意提到,现场演示的逃生姿势很实用:“以前以为地震来了要跑,现在知道先找安全地方躲,等震动停了再有序撤离,这种细节太重要了,希望以后多搞点这样的活动。”

科普有温度,长效护安全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全国科普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社区活动不仅让防震减灾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更通过居民的真实反馈,验证了科普工作“接地气”的必要性。截至活动结束,累计覆盖居民超1500人次,现场解答各类疑问300余条,有效填补了基层防灾教育的“空白”。

下一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将结合居民需求,优化科普形式,计划推出“线上科普小课堂”“社区应急演练”等系列活动,持续把实用的防灾知识、应急技能送到群众身边,以常态化科普筑牢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来源: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